人生境界,與品味情趣相通,順其自然,由重而輕,由濃入淡。然而一如由奢入儉,由濃轉淡甚難,不但口之於味如此,聞香之嗅覺亦然。鼻子與味蕾一樣,縱容不得,一旦習慣變麻木,只能墮入濃重的無底洞,要回頭歸零,如稚子初生敏銳,實是另一場人生修煉功課。
光是香具的主角香爐,已足夠讓人愛上香道,尤其是漢代博山爐,仿道教仙山造型;有緣撫摸過真品,心為之震撼,可惜撼泰山易,用銀彈撼博山難,看過好多現代仿造的,幾乎想穿越回古代算了,否則,還真想買一個試試,欣賞香煙從孔洞滲出雲山霧罩的畫面。
有次與茶友聊天,中途他捧出一小座太湖石,在底部點一塔香,煙從這微型石山縫隙中騰升,也依稀有博山爐的效果。茶友說,他還要找一塊大點兒的,更皺更透更漏的太湖石,在上面弄一二枝枒,則風味足矣。
經此一聚,開始收集帶香蓋的鬲式爐,就為了看不同香鬲焚香時升起來的煙霧,各有無可複製的千變萬象。爐蓋有像梯田向上收窄,蓋身橫紋罅隙的,煙霧會在頂端最強而周邊薄薄地烘托;長方形巧生爐的蓋子,燒起來煙霧隨線香移動。我最寶貝的一個是仿龍泉青瓷鬲式爐,配鏤雕花卉紋蓋,重點是那梅蘭菊竹花叢間的縫隙,香煙如百花齊放,緩緩上升。置於桌面聚光燈下,本來若有若無煙霧,線條霎時分明如煙似幻,卻又有迹可尋。
《菜根譚》云:「濃處味短,淡中趣長」,線香不濃,唯香煙之線條,隱隱然亦有淡淡意趣。
話說煙之飛升軌迹,原來無常如人生。不止一兩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焚香完畢,煙從香鬲冒出頭來,我坐於正中間,煙霧偏偏不如人意,不朝我飄來,往左邊吹,很自然就會把它移到另一邊,以為反方向就能「首當其衝」。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把它放在最右側,它又跟我作對似的,往更右邊吹。此情此景,有如目擊何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測之煙雲。
其實半點不詭異,一如現實,一切有因有果,那是空調影響氣流所致,空調出風口若是下垂或側吹,氣流也會隨牆壁或地面反射影響,有無數細微變化;加上線香並非筆直矗立,稍微歪一點,煙蹤會邊燒邊生變,真個如煙亦如幻,刻意不來、執着不得。
幾經實驗,在地上另加一台風扇配合,也無萬全把握能隨心所欲。反而是我的心隨煙轉,煙不轉,我轉;我轉不來,也隨它去吧。 本來就是要心靜,氣定神閒之人,何來時刻盯住煙從何處來,香往何處飄的機心?
到得近來,想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沒有停駐在一縷青煙,不為之罣礙,終於清空時,說來奇怪,反而在無心之際,不時感到暗香是會襲人的,求之不得的體會,終於在無求時得着,這座「南山」,實在要「悠然」才見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