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劇在一九五、六十年代是粵語片的主旋律不是沒有理由,它給觀眾代入的情境,跟那時代的人所經歷的離合悲歡同呼吸。「誤會」、「巧合」、「委屈」,全為了一句對白的出現:「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不是主角的對白,卻是通過上一輩角色之口,決定了主角的命運。雖然這四字等同「陳腔濫調」—小時候父親便常以「二十年前」來調侃我那把這四字講作口頭禪的外婆:「粵語片看太多了。」只是,俗之為「俗」,不就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普遍性、認受性,才能如真理般在眾口流「通」?
嘉玲生前,無疑已是legacy。但在她逝世後才曝光的,原來同是演員的黃栢文是她的兒子,並從他口中、分享的照片,得悉被一位大女明星隱藏了大半生的秘密,我們才恍然,在銀幕上總是溫潤如玉,說話如同在口裏搓揉着湯糰的嘉玲,也是人生如戲。
只是,分到通俗劇的劇本,不代表只能按套路去演。低調的嘉玲,不是Diva,也不是Drama Queen。
蕙質蘭心,忍辱負重,「女性」在粵語片世界裏從來都是某種「想像」:理想的「想」,肖像的「像」。陋室明娟佔了角色多數,即便千金之女,也是委身落魄青年。嘉玲的青春年代在這些文化背景中,已獨豎深明大義的一格。打個比喻,南紅可以是黃蓉趙明、江雪可以是周芷若溫青,嘉玲才是被稱為姑姑的小龍女,被叫做婆婆的任盈盈。
從影以來,不記得她有刁蠻任性過(除了息影前在《小姐、太太、師奶》(1967)裏「瘋狂」一次),倒是更需要以同理心接受別人的不合理要求,飾演「茶花女」。
風情萬種的「茶花女們」,是「父親們」錯過了,偏被「兒子們」有緣遇上的「鮮花與殘花混合體」。「父親們」總以羞辱她們來發洩得不到的憤怨。而「交際花們」,便可把受苦受難當歌劇般,唱成咏歎調。
粵語片裏的「茶花女們」,都有黏人的腔調,一是紅線女、二是嘉玲。二人的相似不只在韻味,連「謝賢」這名字也是橋樑。謝賢第一部男主角戲分的《胭脂虎》(1955),紅線女就是他的「小龍女」,儘管他演《神鵰俠侶》(1960)的楊過時,「姑姑」是紅線女的徒弟南紅。但當謝賢和南紅在《椰林月》(1957)是一對,嘉玲才是把感情埋在心底,卻修成正果的女主角。
有一幕很教人動容。那個她很喜歡的人在門後,她剛從房間出來,把門輕輕帶上。時間在她的手不馬上從門把上抽走時凝住,於她,可能就是一生一世了。時間,如是在臉上融化成微笑。很多十年後,我們才有一首歌叫《不要驚動愛情》。
嘉玲,本名何佩英。生於1936年,卒於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