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偶像叫「明星」,電視不是沒有明星,但一視同仁的統稱,叫「藝員」。
一九七二年無綫與邵氏合辦的訓練班,就叫「電視藝員訓練班」。「明星」從此有了另一重解讀,「明日之星」。在第一期畢業生中被許以這祝福的,是女比男略勝一籌。
原名陳文俊的陳美琪,至今仍被參演《新白娘子傳奇》(一九九二)的福祉眷顧,但凡周年活動,有趙雅芝葉童的白素貞和許仙,就有飾演小青的她,觀眾的愛,歷三十餘年不衰。
雖然數第一女主角材料,當年最被看好的是同學呂有慧。同班有蘇杏璇、程可為、陳嘉儀、莊文清、高妙思,她們都曾在劇集擔過重戲,只不過多為單元性質,俗語所謂「揹飛」,到底需要更多外表條件作為資本。
一九七四年的中篇劇集《片斷》屬於例外。一來是監製鄒世孝出身麗的藝員訓練班,年青的他樂於重用年青的新人,二來編劇甘國亮也是訓練班出道,該劇由他自編自演,第一女主角起用陳嘉儀,第二女主角是潘艷菁和高妙思,第三女主角是蘇杏璇,半個陣容是「同學會」。其中的潘艷菁是第三期學員,和她對手戲最多的同期同學,是周潤發。
周潤發在畢業五十年後的今日,仍以「親民」和「貼地」聞名。港產片時代「兩周一成」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又在荷李活走了一圈,天王巨星的稱號當之無愧,卻屢在煙火氣最旺盛之處被「捕獲」。搭地鐵、幫襯茶餐廳、參加馬拉松,都能遇上周潤發而成功合拍照片一幀,就是山頭野嶺,只要有緣,對於相同要求,人稱「發哥」的他一律來者不拒。
「藝員訓練班」似乎有此優良傳統,是「藝員」,就算榮升「明星」,還是維持平易近人。這跟尚未走紅時,大多是搭巴士,地鐵,或徒步走一段廣播道的斜路回電視台上班,不知可有關係。「公共」的概念,可以超越交通工具,成為自身價值的定位,因為電視是免費的,電影才是要花錢的。「公共」在這裏不是解作「無料」(日文),而是某種「公職」,主打「為人民服務」。真要說陪伴廣大市民,一日至少播放十八到二十小時,以至後來不打烊的電視台,自然給人更強的親切感。
所以,電視藝員沒必要因矜貴之名端起架子。何況,連周潤發也不是走紅於一旦?重播又重播的《民間傳奇》裏,看不盡他「行先死先」,或站在一眾才子佳人背後當家丁的劇目。一九七六年已以男主角身份出演過《江湖小子》了,又以嘉賓身份參演一集《少年十五二十時》(一九七六),飾演中學裏修士一角,我、杜琪峯、劉仕裕、黃建勳是男主角賈思樂身邊的同學甲乙丙丁之一,拍攝期間,對「周修士」與這羣「學生」無差別插科打諢是身歷其境。
又,杜琪峯、黃建勳、劉仕裕同為第四期訓練班學員,之於他們,周潤發是沒大沒小的師兄;同劇中的校長神父由盧海鵬飾演,鏡頭前兩人的身份階級分明,鏡頭後,同班同學的默契轉化為即興相聲。
我的「同學們」之中有些還有另一重職責在身,發哥與兼任其他劇集助理編導的他們對戲,便不止共享角色之誼,更有同事之義。那時候,崇尚出外景(拍菲林)多於入廠(拍VTR)的我們,好比「為了野餐去旅行」,期待的是收工回到九龍城「醫肚」。
九龍城與電視台如左鄰右里,藝員們與普羅大眾相見之際,完全同聲同氣。自拍的風氣還要再過半世紀才降臨,那年頭,當素人撞見「公仔箱」跑出來的人物不以為怪,連要求親筆簽名都少。又因為曾風靡一時的大明星漸漸也駐進小熒幕,影視一家親的氛圍下,在香港地與明星或藝員擦肩而過,要比哪裏都容易。
當然也要看各人的緣份。近日讀到一則報道,主角是七十三歲的程可為。「日前有網民將在小巴站偶遇程可為的合照分享到Threads,大讚程可為貼地又健談,引起網民熱議。」
據網民記載,程可為說:「我剛剛和朋友食完飯,其實舉手截架的士好方便,不過食完飯想行吓,所以行過嚟等小巴再行小小路返屋企。」又被問及拍戲的近況,「近排拍定啲嘢新年播呀,我哋拍嘢要早三個月前完成㗎。」最後網民表示:「這位演藝前輩叫程可為,我很開心今晚和她偶遇,在人生旅途中,最有趣是和各式各樣可愛的人相遇。說時遲,那時快,我先落車,祝佢身體健康之後,就同前輩拜拜了。」
程可為早已以直來直往馳名,暱名「程大姑」不是沒有道理。《乘風破浪》(一九七五)五個女主角,趙雅芝、高妙思、莊文清、楊詩蒂,她就是那「女中丈夫」。在改編《慾望號街車》為電視劇場版本時,導演甘國亮沒讓她演姊姊布藍青,反而讓她演妹妹史提拉。鄧小宇當年曾寫:「就外型而言,程可為比較接近布藍青。⋯⋯那蘇杏璇呢?我個人認為蘇杏璇是全電視界演技最優秀的女演員⋯⋯但問題在於她的外型⋯⋯」言下之意,對有着「男兒氣概」的「程大姑」演出神經又脆弱的阿美利堅南方美人投了不信任票。
但差不多時候《北斗星》(一九七六)中嚴浩編導的第十二集,程可為演活了一個海員的酗酒妻子,先是間接讓初生嬰兒溺斃,後把自己浸死在浴缸裏。單機拍攝的菲林製作,等於演了一部一小時電影,程可為的演技從此再無人置疑,可惜同樣的機會不多,以致在小巴站遇見她並把她尊稱為前輩的一位,本來可以聊更多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