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新聞播報元朗興建天價天橋的消息,坐在乘客位的柳太忿忿不平:「有冇搞錯呀!我哋有份交稅,點可以亂使?可以做啲乜?」我握着軚盤,正在路口右轉,下意識回應:「冇嘢可以做。」

停好車吃早餐時,我才回過神:原來自己的無力感已經這麼嚴重。

從前我相信公民參與、媒體力量,能左右政策,塑造我們理想的社會,不過,這都是「從前」的事。在網上讀到一個關於「逃避新聞的人」的系列報道,很多以前關心社會,滿有抱負的年輕人,現在選擇對新聞時事敬而遠之,原因很簡單:「拗嚟都無謂」。

文章引述年輕人的想法,二〇一二年國教事件,市民聲音扭轉大局,當時我也站在政府總部外的台上,為公民行使權利鼓舞。不過自此之後,市民從來沒有贏過一仗。二〇一四佔中後,港府政策轉趨強硬,甚至用踩界手段懲罰社運人士。聲音得不到回響,很多人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之中,別說參與政治,連關心政治都不情願了。

可能你覺得,這是政府勝利了,市民輸了。事實上,一個社會不是戰場,哪有真正敵我矛盾?諷刺的是,有報道指出,中方擔心今年六四晚會少人參加,因為這代表大中華派減少,市民轉向本土主意,激進港獨思維。民怨如洪水,你截斷了一條流向,必會另闢蹊徑,在意料之外中爆發。又或者,你在無限陰乾這道水源,最終只會剩低一片泥濘。

哀莫大於心死,長此下去,香港只會在沉默中爆發,或在沉默中衰亡,沒有中間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