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馬拉松快要踏入一個月倒數,除了加緊訓練,近來也不斷看書和相關資訊,增長長跑知識。回想去年半馬拉松的訓練,很少長課,集中在中強度的間歇跑,加強心肺強度和耐力。不過去年的經驗是,到了十五公里後,肌肉的耐力不足,尤其是西隧亡命上斜後,愈跑愈吃力。
以前讀過一些文章,指出長跑訓練,長課未必是必要,反而鼓勵跑手集中訓練中短途的強度訓練,增加肌肉和心肺功能。去年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照做了,但很快便遇到樽頸,感覺身體在「吃老本」,到了某個階段,能力和速度一直沒有加強。
再深入一點去理解運動科學的皮毛,才知道心肺功能只是輔助,真正推動身體運動的引擎其實一直被忽略了﹗大家都知道我們吸入的氧氣和攝取的營養,會透過心肺供給身體,不過,如果以汽車比喻人體的話,心肺的作用就好像油缸和油管,把燃料輸給引擎。真正的人體引擎,是在身體各處細胞裏面的「線粒體」(Mitochondria)。它們負責把收到的醣類、脂肪和胺基酸轉化為能量,從而推動我們前進。在長跑的過程中,線粒體的功能和數量絕對是關鍵,就像高效的引擎,用最少的燃料,跑最遠的路,亦大大減低心肺的負荷。
如何增加細胞中的線粒體?就要透過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所以,介乎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半小時的長課是必須的。更重要是,好的線粒體功能對身體健康有莫大幫助,所以,是否跑手,也應該經常作長時間低強度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