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奪命証人》演出完畢,又要開始籌劃一下明年約定的工作,而其中一項就是要為二○一九年的香港藝術節,重演去年大受觀眾歡迎的粵劇《百花亭贈劍》。
為何此革新版粵劇獲得許多人的認同?若然分析一下,相信是因為我們在重新審視現今粵劇的創作模式中,尋求改進的手法,並找出新的注入點,為舊有粵劇增添了新的欣賞角度。但這絕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首先,傳統粵劇演繹者對革新的想法多數抱有懷疑的態度,新舊合作起來要打破許多框框。其次,傳統的粵劇觀眾也有部分會抗拒,就算是比較開放的一羣,亦未必完全接受。因為革新的過程往往涉及到要勇於嘗試、有成功亦有失敗,以及要挑戰自己的觀點,談何容易。
總結去年藝術節《百花亭贈劍》首演後的迴響,發現許多欣賞《百花亭》的觀眾都是第一次看粵劇,不但能夠接受,甚至讚好,還表示有興趣繼續觀賞粵劇,這個反應實在太重要了。基於我們曾深入作劇本的研究,敢於刪去一些多餘的枝節,集中表現戲中人物的發展,並擺脫臉譜式的演繹;再加上大膽嘗試某些反傳統的手法,例如並非所有的唸白都要跟鑼鼓來演繹等,令非粵劇觀眾更能理解和懂得欣賞。因而,獲得這批藝術節觀眾的認同,他們對《百花亭》有這樣正面的反應,非常難得。
事實上,革新最大難處在於怎樣作出選擇,既要保護優良的傳統,又敢於將新觀點注入舊的表演程式中。例如,文本可以來自經典,表演也該展現戲曲的美,但欲與新一代觀眾的欣賞品味接軌,往往故事編排、人物塑造、節奏感、邏輯性等都有可能需要修改及調整。我留意到白雪仙女士的經典作品《再世紅梅記》最新演出版本,也有刪改的地方,因此,二○一九年香港藝術節重演的《百花亭贈劍》也將除會精益求精、再度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