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香港需要有水準的大眾戲劇,以助建立舞台行業的市場價值。其實這種模式在上世紀早已存在,也很成功,指的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粵劇,其中最佳例子就有任白的「仙鳳鳴」。事實上,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當時許多有名氣的粵劇團都在搞大眾戲劇,並且搞得有聲有色。可發展成為大眾喜愛看的戲劇表演形式,正是中國戲曲最成功的地方。當然隨着時代的轉變,是需要與時並進,但觀眾基本的愛惡還是一樣,關鍵是要懂得求變、進步。

英國國家大劇院(National Theatre),經過五十年來的逐步發展,跟早年的運作已大有不同。在前兩任藝術總監的領導下,開啟了最能代表大眾戲劇品味的音樂劇製作,這是之前完全不會考慮的,因為音樂劇在未受到全球廣泛歡迎之前,曾被視為一種較為通俗的劇種。及後,大家漸漸發現音樂劇不只是商業價值,更可以是具藝術水平的。而這新的手法,為國家大劇院帶來更豐厚的資源,去開拓更新的創作。數年前他們推出的《戰馬》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舞台劇完整地結合了戲劇、木偶特技、流動視像等元素,雖然要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時間、金錢,但令國家大劇院在創新的步伐上又跨前一步,亦吸引了大批新的劇場觀眾。

回頭說說我在香港的經驗,一九九九年我和英皇娛樂第一次合作的《煙雨紅船》正是這類的創作,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就是舞台上那整座三百六十度移動的「紅船」,絕對是香港舞台上的創舉。二○一三年的《杜老誌》集合了一大羣香港台前幕後的精英,打造了一齣有戲亦有舞的舞台劇,一年之內三輪演出,證明深受觀眾的認同。而今次的《奪命証人》是走另一路線,採用英國偵探推理小說大師Agatha Christie的劇本,從改編、演繹到舞台製作都是一絲不苟地作出藝術處理,能否帶給觀眾一個驚喜呢?就有待觀眾的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