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及一年一度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在台北舉辦的「香港週」帶來不少豐盛的成果,這固然值得驕傲,但重要的是這些活動最終可達至更深層次的成效。
經歷七屆運作,我深切體會到「香港週」除了提供一個平台,聚焦介紹香港的人才、作品和文創生態給台灣大眾認識外,更進一步推動了兩地的團體及個人於文化藝術範疇上的交流和合作。當我身為召集人每年出席「香港週」活動時,見證特區政府不同部門如何攜手合作支援,參與的團隊如何表現出那份熱誠和專業精神,皆令我深受感動,至於目睹一些精心炮製的項目是如何明顯地獲取台北市民的支持和歡迎,確實教我以香港為榮。
其實,除卻這些有形的具體回報外,我從中領悟出另一種無形但深具意義的收穫,那就是贏得一份作為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自我價值的尊重。坦白說,文藝工作者在香港的地位,可以說向來被忽視。他們長年累月為忠於自己相信的價值而付出,但在香港這個以金錢掛帥的社會裏,若無經濟市場的效益,又欠宣傳的噱頭,唯一擁有的是那辛勤累積的創作能量,試問又有幾多人會認同這份價值呢?
因此,當你可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憑着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創作能力,來感動別人,並獲得讚賞,那份應有的自豪和喜悅,確是無可比擬的。特別對於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這份經驗尤其重要。
回想我同樣於年輕時,在美國那個異鄉開始自己的戲劇生涯,且不說有多麼困難,就算有機會上位,也談不上什麼名與利的收穫。但卻因為在實踐中屢屢獲得外地陌生人給我創作上的認同,而贏取一份自我價值的尊重,這肯定是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所以每逢「香港週」演出者或參展者獲得觀眾的掌聲時,我都不禁為他們高興,這份尊重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其實這也是給香港的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