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輝:與藝術節同行

時間飛逝,轉眼間香港藝術節已達第四十六屆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在藝術節「亮相」的劇目也真不少,而且都各有特色,其中包括原創劇《說書人柳敬亭》、原創音樂劇《風中細路》、獨腳戲《小男人拉大琴》以及實驗創作劇《跟住個’靚’妹氹氹轉》。而後期與藝術節合作的跨界音樂劇場《情話紫釵》,不但在香港首演時反應熱烈,並代表香港參加二〇一二年上海世博的展演,其後更贏得上海壹戲劇獎的「年度時尚戲曲大獎」。

今次二〇一八年藝術節推出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可以說是我與藝術節同行路上的新嘗試。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長久以來,我都認為香港藝術節在成功推介國際品牌的節目之餘,也有需要爭取更多資源支持本地的創作。無奈在現實的環境中,大部分的贊助單位都傾向支持享譽國際的名牌劇目,令藝術節欠缺支援高質素本地創作的條件;除非是結合了不同地域的大型合作項目,才會有重點投資。當然,這類作品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只是焦點往往不在香港身上,因而難以凝聚出本地的創造力,欠缺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

今次《百花亭贈劍》的演出對藝術節而言,是開拓了一個重要的步伐。近年來,由政府到業界,甚至社會大眾,對支持本土粵劇發展的訴求都很大。隨着政府大力資助粵劇的行動,藝術節亦首次得到香港賽馬會提供贊助粵劇的探討計劃。我很榮幸擔起牽頭的工作,聯同一羣粵劇菁英分子,在藝術節全力支持下,行動起來。《百》劇可以說不只是一齣作藝術探討的粵劇,更是大家期望見到藝術節建立的新方向。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中,給我最大的聲音是,非常支持及認同今次的嘗試。所以,《百》劇在藝術探討上可能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在推動本地藝術工作者的創作上,意義就毫不簡單,值得為香港藝術節鼓掌。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