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劇場的生涯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當年自己是身處於七十年代美國的異鄉人。
當我在加州的Berkeley Repertory Theatre找到第一份工作時,可算是我在美國從事劇場工作最艱辛的時期,因為演出的機會不多,收入亦少,人生地不熟,感覺很徬徨。最記得那一年的感恩節,劇團裏仍沒有相熟的朋友會邀請我去過節,唯有自己在外面買塊意大利薄餅充飢,一個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
那時我曾寫信回家,跟父母說終於有實踐的機會,但卻是語帶歉疚的。因修畢戲劇藝術碩士後,我既沒有回港,也沒好好利用這學歷在美國找一份有保障的教學工作,反而是「流浪」在那裏,寄望可找到做演員、做導演的工作,好像從沒想過要及早找工作賺錢回饋父母。平日只有媽媽與我保持通信,但那次卻意外地收到爸爸的信。
我爸爸一向少言寡語,所以他的來信,對我來說非常不尋常。信中他提醒我應該珍惜今次能夠加入美國職業劇團兼有演出的機會,要好好地做,不要失禮人家……我頓時哭了出來,因為爸爸不單體諒我,還明白到這表演藝術,不只是一個人的藝術,還與整個團隊有關。當然,我也明知父母不會責備我,他們定然會讓我做喜歡的事,但確實沒想到他竟然勸勉我,要好好愛惜劇團的工作,要盡忠盡責。爸爸這封信令我決志,無論日子過得如何艱苦,定要珍惜這個磨練的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和信任,我肯定捱不過那段在美國起步的日子。當年亞洲人,無論是美國本土出生或早年移民的,都很少有劇場演出的機會,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荷李活,希望碰運氣找到一些角色做。但我居然有機會進入劇場,汲取正規的舞台演出經驗,如果當時沒堅持下去,我想後來在美國做導演、做藝術總監,甚至去百老匯演出的事都不會發生了。
(本欄隔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