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是一個很古怪的字,意思大多和溫度有關,所以秋冬時候,我們會穿毛線衣,也就是廣東人說的「冷衫」,而毛線稱為「冷」,顯然就是用來編織「冷衫」的緣故。潮州人的「打冷」,大概吃的食物多半是冷的,例如凍蟹、滷水鵝、滷水墨魚、白粥?「冷」在潮州話本來是「人」的意思。「晒冷」,是出齊人馬,向其他人示威之意;放在賭桌上,就是什麼神、什麼聖,把賭本全部孤注向前一推。至於我常常逛的「夜冷店」,有人說這其實是葡語leilao,來到福建,轉音變成lelang,意思是「拍賣」,再經廣東話流傳,成為夜冷。逛本地的夜冷店,當然不用等到夜晚。這些,可見語言的兼容並包,尤其是廣東話,真是非常生猛。夜冷店賣的是雜貨,往往是二手、三手,即使是新拆箱的物品,也是陳年貨底貨,所以,理論上,便宜些。這其實是中式跳蚤市集。到外國旅行,我總會在旅遊書上找出跳蚤市集的地點、時間,我當是名勝,而且總可以買到獨特的物品。
夜冷店是有趣的,同樣兼容並蓄,百物雜陳,不然,何以終日擠滿人,看看也好。節日之前,有人買聖誕天使,或者復活蛋和兔子。平日,古老的時鐘、家具,買家可能是做設計的。我買的也不少,一扇百葉窗、幾個青花箭筒、小木偶等等。毛公仔特別多,價錢憑店主的眼光和口味而定。洋娃娃這些都不值錢,五塊錢一個,一個年邁的長者說。我就買了五個,六吋高的貨辦。還有工廠出產這種古老娃娃,西式的、穿洋服、戴草帽,放在店裏過了不少日和夜,沒人看一眼的十九世紀老套公仔?如今的女孩子,會選吉蒂貓、芭比,或者多啦A夢。我買的公仔無名無姓,因為不是塑膠和賽璐璐的材料,應該是別的結構和物質。
公仔拿在手上較重,手腳能夠轉動,項頸竟可以轉360度,這種五個關節可以活動,跟古典的泰迪熊結構相同,需經人手裝置。什麼公司還會採用如此古法?成品又運到哪些國家?我很高興找到這幾個娃娃,我的公仔隊伍中還沒有此一品類。它有什麽特徵?從臉面已經看到,那是人手繪成的,用輕淺的色調化成淡妝,心形嘴唇,眼睛底下點一行雀斑,眉毛用工筆一條條畫出細線,抹上粉色胭脂。臉是灰白色的,沒有光澤,皮膚暗瘂,像石頭,卻比石頭平滑。到底是什麼質料?
想想公仔史的演變,最先是泥、布、木,然後是混合的紙漿和膠質、蠟,再下來是……,對了,是瓷。但瓷是極光滑明亮的,更不必每一個開臉。終於明白,這五個,是「素瓷娃娃」。瓷公仔是porcelain,素瓷是bisque。兩種公仔有什麼分別?它們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瓷土。瓷土可不是到處都有,但中國得天獨厚,後來德國也有發現,以瓷土製成瓷公仔和其他物品。製造瓷娃娃是用瓷土搯成團狀,直接雕塑成形。一般用倒模式,把瓷漿倒入二或三個模內,再風乾合成。一燒,再燒,配砌後畫臉,植髮、穿衣。這是素瓷。至於瓷公仔,第二次燒後即畫上彩面,經第三次火浴,出爐後光潔明亮,不再需手繪。所以質素比素瓷高,價錢相對昂貴。
素瓷公仔一般可配同料倒模的手腳和軀體,瓷泥需在攝氏1300度以上的窯中才能燒成,只有腳上塗上黑色當鞋外,其他程序都不簡單,難怪素瓷公仔已不多見。土質公仔頗重,因此頭顱和肢體大多中空來減重。頭頂要削去上層,以便裝入玻璃眼,手腳都有繩索連繫,這些就不讓小女孩看到或知道了。五個公仔也就不除下帽子和頭髮了,到南瓜節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