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了兩齣不同版本的《三姊妹》舞台劇,一齣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製作的《香港三姊妹》,由陳恆輝執導。另一齣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學生在實驗劇場的演出,由陳麗珠負責教與導的作品。
《三姊妹》原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名作之一,是現代戲劇的經典。當年莫斯科藝術劇院就是憑排演契訶夫的作品而成功創立,甚至聞名於世,更因此讓人們認識到導演/演員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研究的表演體系。可以說,由上世紀至今,史氏的表演體系一直是現代戲劇演員訓練的基石,就算許多不同路向的表演派別都會承認是由史氏體系起步,而契訶夫的劇作更被演員視為最值得挑戰的表演範本。
當年在演藝學院,我曾經為戲劇學院畢業班排演過《三姊妹》一劇,主要演員包括有黃秋生、傅月美、黃哲希、馮蔚衡與陳麗珠等人。事實上,排演契訶夫的戲就像上一堂研究生課,往往促使演員深入認識何謂演技。還記得在我翻譯劇本的過程中,更首次領悟到粵語翻譯的重要性,若要戲準確傳神,帶出強烈的生活感,道地的語言是先決條件,我堅守這信念至今。
回頭再說這兩齣戲,陳恆輝的版本以編作劇場手法入手,因此帶出香港人對生活、對未來的焦慮,以香港的現實環境來呼應契訶夫的戲。而陳麗珠則着重讓同學認識這位劇界巨人的作品,經她重新剪裁後,以開放的舞台調度去表述整個故事。前者除了採用肢體劇場的風格去演繹外,還利用戲中戲去探討自身的議題,可以說是「借題發揮」,但很有創意。而後者以新的舞台面貌呈現《三姊妹》之餘,亦引導年輕學生去體會契訶夫的文本和人物的塑造,雖然同學們未必一下子就掌握到契訶夫的戲,依然令人感動。像這類的現代經典,通過創作上的「活化」,彰顯出原著的精神,有傳承和創新的價值,值得讚賞。
(本欄隔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