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文:父母留給我們什麼?

人;是最難讀懂和拆解的動物。我們對於「人」的認知,只得靠父母從小灌輸或在成長中各式的相處中感受和學習。爸爸媽媽的價值觀深深影響着我們,他們如何看待這世界,如何解讀人,如何跟人相處,都會潛移默化到我們的童年,而父母的思想會導向我們,甚至一生。有些父母的教誨是一輩子的。最近我在片場就看見實例,有一位七八十歲的演員,不用拍攝時,一個人安靜的坐在化妝間,捧着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作為一個好奇寶寶的我,當然走過去八一八卦,楊婆婆原來在看一本有關「如何交際」的書,書中作者亦獻了三十六條計,教人如何在社會中建立(改進)人際關係。我當刻非常驚訝,因為,第一,我實在很少看到身邊的老年人捧着書本在看書,可能他們的眼睛不太靈光易累,就像我父親常說眼睛不好,看字太久會不適,第二,就是對於一個滿有人生經歷的人,高山低處早已嘗,也練就了一套看待世界的面對別人的方式,「老我」早已扎根心深處,要他們願意去吸收一些新知識新思維並不容易,甚至於會排拒,一句:「我吃鹽多過你吃米」就會 KO 別人。不過這位楊婆婆就有濃烈的學習精神,她說手中的書能讓她更新交際的方式,對事對人也能提升或改善。天啊!活到七八十歲仍願意打開自己去吸收,多麼難得。她說此書是她父親很久以前推介她的,並教她必須學習書中三十六種方式去對待人與事,我看着楊婆婆,衷心佩服她仍想進步(完善)自己的精神,也感受到人往往從小就被自己的父母深深導向着一些思維。甚至於父母離世後,我們更希望在他們的人生歲月中,採摘下什麼(思維和教誨)以供我們作為人生的導向。如果你問我父母對我的影響,當然是有的。例如他對於是否必須生兒育女就有非常「非傳統而且破格的思維」,而且他對藝術的熱情,都使我明白「藝術能使人生快樂」的其中寓意。而母親的勤奮和不斷學習則是充滿行動力的。

我不相信有完美無瑕的父母,因為他們都不過是人,但是我們仍能在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中找到可以用到老的啟發。在我成長以後,我未必完全同意父母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但仍被童年的教導深深影響着我的人生,我在其中採取值得留下的部分,去除不合自身的,因為人應該是獨立個體,擁有自己,活出自己,這很重要啊!

楊婆婆,她活到這把年紀,仍深被父親的教導薰陶着。這本書大抵就是他跟父親的某種精神聯繫。而我在她身上則看到人永遠可以有進步(改進)的空間,如果我們願意,世界是充滿可供吸收的營養。

做到老,學到老。我們的精神靈魂才不容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