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著上的風格,不一定需要買設計師品牌的連衣裙或小手袋,不一定要戴上那條名牌絲巾,也未必是一雙紅底的幼跟高跟鞋。衣著上的風格,可以是剪一個合適又帶點特別的髮型,可以是一條懷舊的小方巾,可以是一身同色系的全身配搭。
有時候,睡得不足夠,隔天起牀又趕着外出(咖啡也未喝)的話,真的未必有時間配襯衣服。這時候,你會選擇穿什麼呢?相信許多人都會答:一身全黑(看上去自信又有魅力),不過我覺得黑色雖然安全,有時候卻未免給人感覺太有氣勢。這時候,我會選擇深藍色。我發覺普遍的亞洲人穿藍色也很好看,無論是皮膚白或較深的膚色,也可以自然地顯得膚色更美。假若膚色帶黃或小麥色,彩藍的衣服更能襯起自己健康活潑的感覺;而皮膚較白的冷色系,則適合穿深藍色,能突出骨架及輪廓之外,亦可以給臉上帶來一些自然的陰影。
照片中的造型,是我平常的工作穿搭。當全身穿同一個顏色的時候,我會特別重視衣服的材質配搭,把不同質地、重量的衣服搭在一起。上身挑了一件麻質寬鬆襯衫,V領可以輕輕露一點頸項與心口,讓視覺效果更加纖瘦(比穿圓領的差很多!);下身則是一條聚酯纖維的高腰寬腳褲,布料比棉質更挺身,打褶的效果也讓它穿起來更具分量感。近幾年也流行起寬鬆型的衣服,不是模特兒身形的我們,也許會質疑自己怎樣才可以駕馭呢?答案其實在「比例」上,請放膽的去露出腰身、腳踝、手腕和頸項吧!捲起手䄂,把上衣塞進褲子裏,讓身體的比例從「寬鬆」和「貼身」之間,拿得屬於自己骨架的平衡。
要加一點個人特色,便要好好利用小配飾:太陽眼鏡、小圍巾、手鏈、耳環等,但要記得配飾是用作畫龍點睛,而非畫蛇添足。那如何取得平衡?挑選幾款並佩戴上身,走到鏡子前照一次,再把其中一件拿下—基本上,襯托小物一兩件已非常足夠。我身上的小圍巾,是幾年前在時裝店減價時購入的,幾十塊的絲質小巾,有時圍在頸上,有時繫在手上或縛在手袋上作點綴,簡單又具時尚風格。
穿衣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媒介,像音樂、畫畫、寫作一樣,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沒有人天生就懂得穿搭,我們需要向欣賞的人學習,也需要持久的練習,才能慢慢培養出自己的品味。有時,我們難免會把自己與雜誌或廣告上的面孔比較,說實話,我也會有感覺自己不夠瘦不夠美的時候……可是,再想深層一點,那些我們真正欣賞的人的身上,我們真的就只在注意他們的完美面孔嗎?不。我們更看到他們的內在修養、學識及個人信念,而這些種種,才是真正的「吸引力」。外表和穿衣,只不過是那一個值得欣賞與學習的,一個整體的生活態度(Lifestyle)背後的一個小分支。
所以,相比起要把身材上不完美的地方遮掉,倒不如多練習穿搭,探索不同適合自己的衣服,另外也多嘗試培養不同領域的興趣,可能是買一本新書看?可能是去參加一課陶藝體驗?可能是上一堂瑜伽課?到戶外行山?找到喜歡的東西後,再多花時間研究……擁有一個Lifestyle,就是最好的品味培養方法。
你的不一定是LifeStyle In White,不一定In Blue,只要你所想,任何顏色都可以……願大家的生活也能充滿屬於自己的靈感、色彩,形成獨一無二的美麗風格。
PS: 特別感謝《明周》,提供一個如此自由的地方讓我分享「素系風格」,既感恩又感激;也感謝編輯的耐性與細心,讓這段時間合作得非常順利;最後,想跟讀者們道謝:在這兩年不長不短的時間,一直在用心閱讀我的文字。期待有緣再會!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