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無綫首個自製劇集《太平山下》(一九六七)的印象是零,年紀所限,電視機仍未觸手可及。最感可惜是沒來得及在小熒幕上觀賞上官筠慧演出。劇照也是鳳毛麟角,甚少得睹芳容。之後,上官筠慧「回歸」配音組,幕前生涯正式告終。
由鍾景輝編導,每星期半小時的處境喜劇,幕後功臣之一,是提供故事,統籌演員、服裝道具佈景和音樂的莫何敏儀。官方刊物《香港電視》第二十一期的封面女郎,後來便是莫文蔚的媽咪。除了當年無綫全職編劇馮鳳謌,客串執筆的,還有已故演員陸阡(伍伯基)。陸阡我倒是留下不用照片也能保存的印象。很多年後,某晚與舞蹈家伍宇烈在台北吃清粥小菜,全無心理準備下,面前的他就是陸先生的長公子。
《太平山下》在六八年因獲同名手錶贊助易名《得其利是劇場》。六九年,「電視劇場」登場。那是繼長篇劇(每集僅十五分鐘)《夢斷情天》後的第三塊「戲劇版圖」。最早階段,所選劇目皆屬中外名作,《都是我的兒子》改名《幼吾幼》,阿瑟米勒筆下的凱勒夫婦,由張瑛鄧碧雲飾演。首次涉足電視的鄧碧雲,梅開二度主演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她是聲名狼藉的風流母親,未敢相認的名媛女兒范夫人則是歐嘉慧。許是在電視劇中把功架全部用上的時機未至,碧姐在七二年轉投麗的主持綜藝節目《鄧碧雲時間》。五年後,《家變》開拍,官方刊物宣布的陣容名單上,喜見她與南紅分飾建築商洛輝(白文彪)的「兩頭住家」。
回到一九七二年,無綫推出「一三五劇場」。先後製作了《斗室》、《星河》、《紫薇園的秋天》、《紫薇園的春天》,除了最後一部《春暉》,其餘均是小說改編,名家包括依達、瓊瑤、鄭慧。當中尤以瓊瑤的後勁最強。一九七三年接棒的「翡翠劇場」便是由《煙雨濛濛》打頭陣,也創下第一首粵語主題曲的紀錄,由鄭少秋主唱。
周一至周五,七時至七時半的劇集時段一開,香港人的「追劇」胃口隨之變大。瓊瑤的《船》(一九七三)是打新人牌,呂有慧是唐可欣,伍衛國不是紀遠是杜嘉文。兩年後《心有千千結》是青春偶像成功再發育,李琳琳配石修把牛仔衫褲穿進了觀眾的心坎。中間穿插了風魔全港的《啼笑因緣》(一九七四),鬧出雙胞奇案的《梁天來》(一九七四),與邵氏清宮大片別瞄頭的《清宮殘夢》(一九七五),讓石堅回歸熒幕的《功夫熱》(一九七五),但是,隨着同年八月八日鍾景輝辭職無綫製作部經理的傳聞成為新聞,「翡翠劇場」也在統帥換上王天林後,面臨短期的陣痛和長遠的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