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劇場」的牌匾來到一九七六年初,連續四檔都與之前的金碧輝煌有點落差。
對比前一年《清宮殘夢》的「戲勢磅礡」—製作不惜工本,還邀得孫中山先生曾姪孫孫必勝出演「國父」;《巫山盟》的「金童玉女」—改編《黛絲姑娘》,插曲〈田園春夢〉唱到街知巷聞;《董小宛》的「再下一城」—成功分擔《清宮殘夢》的製作成本之餘,也是王天林在電視上重現他與尤敏的歷史性合作;《片斷》的「清新可喜」—於梨華小說在甘國亮的改編下,加上陳嘉儀、高妙思、周潤發、潘艷菁等訓練班同門扛起的演技擔當,一洗多部清裝、民初劇目累積的沉重氛圍;《小婦人》的「甜美溫馨」—黃杏秀正式出道,從此無綫不愁沒有玉女接班人;《功夫熱》的「熱血沸騰」—復出的石堅、精壯的石修、樸素的汪明荃,還有既是年輕編導,又兼任劇中阿姐男朋友的嚴浩。
雖然阿King時代已經落幕,要給「翡翠出品,必屬佳品」打下穩定的江山,前景還是尚未明朗。
按次序編排,上半年登場的是《春殘》、《楊貴妃》、《三年零八個月》、《大江南北》、《江湖小子》、《心有千千結》,到年中推出迎戰佳視《射鵰英雄傳》的《書劍恩仇錄》,戲劇組監製王天林擁有多少權力,便承受多少壓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已寫在戰書的排場上,全台明星盡出,菲林拍攝與錄影廠交加操作,一人分飾陳家洛、乾隆皇、福安康的鄭少秋疲於奔命,終因捱出肝病才為進醫院休息開了綠燈。
幸好在颱風夜重播給開播時反應不如預期的《書劍》翻了牌,到十一月一日推出《狂潮》,周一至周五每晚一小時的百集時裝長劇,掀開了氣魄與口味與之前迥異的電視劇時代。但電視台似乎還未掌握所造成的影響,才會在《狂潮》後竟走回「翡翠劇場」劇目的老路,一是改編世界名著,二是讓演員再次穿上古人服裝,三是與脫離都市節奏。《大報復》(一九七七)縱然再使出鄭少秋一人分飾五角的本領,畢竟歷史證明,唯有以廉政公署查案為經,現代女性雄起為緯的《家變》(一九七七),才能將無綫戲劇的聲譽推向高峰。
《家變》之後是《大亨》(一九七八)、《天虹》、《強人》、《奮鬥》、《抉擇》,沒有一個兩字戲名不是「俺必勝」(Ambition)的化身。就算再下來的《網中人》打破了規則,既是三字戲名,又不是顧名思義地「我一定要成功」,但拆開文藝包裝,它也是推銷「英雄造時勢」。
回望電視戲劇的潮起潮落,七六至七七年間有一部近乎隱形,「她」的雙女主是李香琴與李司棋,名字非常湮遠—你還記得《春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