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摩星嶺上

陶傑:全球大毒網

全球化之下,是非混亂,民粹盛行,下一代比上一代,在高科技方面大有「創意」,理性思考分析能力方面則明顯倒退。 港九大媽橫行,大陸五毛充斥。有識之士恐懼:有一天極權以控制網絡的非凡能力,終會摧毀西方文明世界。 這一天如果真的來臨,最大的原因是由手提電話開始。 手提電話與網絡相接,許多人曾經歡呼是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的科技向前大發展,世界會比以前更美好。 然而,十年之後,西方的專家發現:手機上網,成為一種毒癮,尤甚於鴉片海洛英和可卡因。道理很簡單:在書籍面世後,加上印刷工業,書籍和報紙流行,人類從未曾人手一書,廣為涵蓋工人農夫、家庭主婦與少年幼童。書籍既未能使全人類上癮,手提電話卻成為人類癮癖。低頭族並非閱讀,而是將意識、思考、想像,甚至情慾毫無保留,投入一張巨網之中。 若此一巨網,幕後為極權控制,很明顯,人類最終將一切交出來,包括通訊和消費,最後你也會向網絡交出一切的自由。 當一個人在手機上查閱Facebook和Instagram的最新信息,此一行為並非出於好奇,也不因為求知,甚至所謂內容無關。在手機上那一按掣,此一動作一半是大腦的物慾要求,另一半是小腦條件反應,只是感覺上的一下上癮,無數如此的上癮慾望,令大拇指空前繁忙,人人在地鐵內低頭盯着手的一具器械,是對感覺的一種沉迷(Addicted to a feeling)。 電視發明之初,許多人恐懼少年兒童看電視上癮,忘卻思想、倫理、溝通。此一恐懼並未實現,但手機的發明卻真正釋放了此一惡魔,一切都太遲。 耶魯大學畢業的名記者貝麗思(Catherine Price)最近一冊名著,風行英語世界,叫做《如何與你的手提電話離婚》(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貝麗思這本著作不只是一般專家警告兒童沉迷手機之簡單,而是由心理學和精神病方面分析了上癮手機的深層原因,以及指出其災難後果。 此一巨癮不只令家庭溝通困難,而且降低人類智商,毀滅感情,摧殘人性,令全球人口變為更冷酷。…

6 年 ago

陶傑:皇后不知何處去

香港新移民創業傳奇的「灣仔碼頭水餃皇后」逝世,享年僅七十三歲,去得早了一點。 「水餃皇后」名臧健和。如此男性化的名字,或許注定是獨當一面的角色。即使包餃子,其命運也不會止於一名家庭主婦。 果然由小販開始,在灣仔碼頭叫賣,搬進了店舖,最後有美國資金欣然入股。帝國主義勢力扶助,散葉開花,臧女士變成了大老闆。 發達之後不忘初心,回饋香港,成立教育基金,設在中文大學。終其一生,在香港只擁有一座房子,其他錢財固然不知去向,卻證明這位女士一生樸實,相信辛勤工作,屬於上一代的新移民,甚有民國遺風。 五六十年代的大陸移民,來自山東、京滬、四川湖南,大江南北的不少。那一代人經歷過戰亂,都知道低調生活,勤奮掙扎。「水餃皇后」雖來自北平,原籍山東。山東是麵粉煮食之鄉。不止餃子,山東大餅和生煎包,更聞名半壁江山。 六十年代香港銅鑼灣渣甸坊京華戲院隔鄰有一家「新新飯店」,賣山東大餅、窩貼、生煎包,香味四溢。後來京華戲院另一邊,今日希慎廣場那個小斜坡,也開了一家清真牛肉包店,也一陣濃湯香味。去京華戲院看電影,由利園山走過來,人還未到,已聞見一陣食指大動的鍋香。如此光景,今日長大的一代,實無從想像。 「美利堅」則是香港六十多年歷史的另一北方食店。名字與美國相連,烹飪內容沒有半點關係,一度令西方傳媒覺得好奇。美利堅最早開在灣仔駱克道分域街交界不遠,附近多酒吧。越戰期間美國大兵上岸,一看見招牌,心生思鄉情感,還以為裏面賣的是漢堡包牛排。推門進去,發現北京填鴨、木須肉薄煎餅、北京山東餃子拼和大葱香醋,味道比祖國的什麼漢堡包,簡直天堂與人間。「美利堅」之名,從此在美國水兵之間傳為口碑,許多大兵來灣仔酒吧探蘇絲黃之外,喝得醉醺醺後醒了,必進「美利堅」吃一客北京填鴨加蒸餃才安穩上美國戰艦,開赴越南。 後來「美利堅」不知何故,股東與主廚不和,廚師分裂,在灣仔道開了一家「新美利堅」,在國泰戲院側鄰。「新美」約做了十多年關閉,剩下舊美利堅,搬到駱克道原址的對面,做到去年底,也結業了。 從此香港真正北方餃子店成為絕響。今日的所謂本土派,只知道香港的美食是什麼茶餐廳豬仔包奶茶、旺角魚蛋之類,其實這些垃圾全部上不了大桌面。 冷戰時代,香港的美食面向西方,不是尖沙咀的「樂宮樓」,就是灣仔的「美利堅」。銅鑼灣還有一家「東興樓」。此外尖沙咀天文台道還有一家「洪長興」和「老正興」,冬天吃蒙古涮羊肉,亦大江東北,美食一奇。 其時的香港籍貫繁多,真正是中華多元文化。潮州菜則局處九龍城一帶,與苦力和雜差為伍。香港出現「潮江春」能租得上銅鑼灣和中環的商場,是八十年代之後的事。 水餃皇后當時勤奮工作,拿到灣仔碼頭,自己開店鋪。今日不可能再現:第一,食環署不准小販胡亂擺檔,皇后即使再生,水餃擺幾天亦遭驅趕。第二,店舖地產租金太貴,單憑包餃子絕對無以為繼。今日的「鼎泰豐」也由台灣起家,做到多國連鎖。其他根本沒有經營上位的空間。 所謂一個時代的結束,說得太濫了。水餃皇后後來沒有移民美加棄香港而去,也沒有北上回歸大陸,終老於香港,也算對得住這個成就她金錢傳奇的前殖民地。只是風景雖殊,山河各異,後來皇后成為大企業家,餃子也沒有以前那麼好。正如今日的特區香港,何嘗不是一樣?

6 年 ago

陶傑:你探索,他賺錢

留學生意愈做愈紅火,英國為主力,澳洲次之,最後還加入瑞士也來香港辦教育展,聲稱英語教育,升學就讀,無任歡迎。 在香港的留學精英世界,七十年代男拔萃畢業,直升普林斯頓,啟德機場每到八月底,就一大片穿旗袍的上海媽咪及西裝的老闆父母,揮着手絹送乖仔去美國。那時留學美國,上海富商的第二代為首選。遙接電影「家在台北」,國民黨的官員第二代,亦視美國為教育宗主,考得博士學位歸,都變成了馬英九。 但是留學瑞士的鳳毛麟角,間中點綴一兩個,讀的多半是酒店管理。這一科還有一個選擇是夏威夷。但不知何故,後來瑞士讀酒管F&B樣樣精通,後起的潮流,而且出了幾個公關靚女在尖沙咀,鋒頭甚盛。 至於澳洲,七十年代最多人讀牙醫。這一行永遠不愁沒工做,因為人口眾多,個個一張口,牙質天生不好,皆一排黑霉黃爛。回到大陸,在火車站所見,留意那些牙齒更不堪入目。要真正脫貧,謀得一份好工,牙醫比醫生好。醫生變成戰地醫院的廉價勞工,但牙醫至少有一間診室,不會在走廊安放兩排牙醫的椅子。 英國留學一度是公務員的專利,都知道寄宿學校加來回每年兩張機票津貼,不讓社會其他階層了解得太多,以及胡亂染指。但今日英國寄宿學校留學生意成行成市,每一家都堆積成一條唐人街。校方極力想去大陸開分校,但又漸見此路不通。看來寄宿學校前途還是要倚賴中港加一點點非洲和新加坡。 香港的學制非楊即墨,不是DSE就是IB,各有困難之處:DSE要大量背誦,唯如最終生存,必定是人中之龍,香港大學醫科為你留了位。至於IB,也是辛苦的,但據說優先啟發學生的求知熱誠,讓學生跳進海洋,嗆飲兩句水,漸漸學會游泳。 世上哪一種教育完美?有如民主尚在探索階段,但人人都知道,連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眼睛都看着美國,北上升學不會是左中右,有點財政能力的任何家長那杯首選的茶。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當時倡與民主科學,廢除科舉,本質先是一場教育革命。但中國人的教育「改革」了超過一百年,留學生還是愈派愈多。人家日本明治維新只派三數十列,今日一個也不必出國。洋人不是傻瓜,看在眼裏,都知道日中兩國哪一個民族優秀,哪一個平時只擅長吹水,只不過人口多,消費力強,做你的生意都只望你繼續「探索」下去,永遠不要有結果。 但是美國杜克大學,出現一批中國學生在圖書館高聲講中國話,慘遭一位美國女教授發信警告,中國學生會即發表譴責聲明。結果是這位女教授本來轉正做主任,因此而受到懲罰。 中國人的留學教育,完全變成一盤生意。慈禧太后時代派留學生去美國,不是為了幫襯美國教育市場、發薪水給美國教授,而是學習如何脫離野蠻、接受開化。美國杜克大學事件,令人明白,為何西方世界愈來愈鄙視中國人。

6 年 ago

陶傑:開戲院難過辦報紙

在香港不但電影創作困難,經營戲院也一天比一天不容易。 有港產片排期上或發行一齣歐陸與第三世界的小品電影,都先要過本地戲院商的一關,放一場招待。 戲院商代表看的不是內涵和藝術性,優先看卡士。若沒有卡士,看緊張刺激的娛樂性。不要告訴戲院商,這部電影是英瑪褒曼再世的天才之作,也不要說那一部相當於寇比力克當年的《2001太空漫遊》,三十年後就會有人欣賞。戲院商算帳,一天收支無法平衡,一天就告急。 首先,時興的迷你戲院,一線六七間都在商場。商場的主人是地產商。豪華商場靠歐洲名牌和瑞士鐘錶交貴租,但地產商也要幾家戲院上映西片,以襯托這個地點的「品位」。 因此戲院商與商場業主就形成互相「倚賴」、又互相鬥爭的微妙共生關係。港九幾家體面的大商場,不可以沒有戲院。商場不介意戲院偶爾上映一兩齣法國意大利電影,以點綴同一層樓的LV手袋和Dior用品。但地產商咄咄逼人,租約到期還是要加租。 因此你叫戲院商有什麼辦法?只有《水行俠》和《蝙蝠俠》之類,荷李活A級大片加一副3D眼鏡可以有票房保障。但發行這些大片也受盡美國霸權欺凌,他不要你一次過付發行費,而是直接伸手進香港戲院的票房與你分利潤,而且遠在洛杉磯的電影公司分得比你香港發行商多。 這樣七除八扣,還有幾多錢向商場交租。因此商場的戲院男女洗手間裝修相當潔淨輝煌,但不會像五星酒店的廁所一樣,請一個阿伯長期駐守,每十五分鐘拖一次地。 電影上兩三天,票房未如理想,即刻落畫。編導不可以向戲院商上訴:我這部戲像十多年前的《斷背山》,需要另一種市場策略,開頭在美國幾家小戲院得到影評人口碑之後,向外輻射,最終得到二千家上映,最後還拿上奧斯卡。 香港戲院商不聽這樣的大道理,因為地產霸權。冷氣、水電、帶位員的薪水,樣樣要支出。能再摸你一大把的,就是進戲院前那一大桶爆谷加一份熱狗,而且監觀眾要一大杯可樂,上百元結帳。為何如此兇狠?看準了進戲院看戲的,都是坐鴛鴦卡座的情侶,約會初期,那個小男友若出手太寒酸,看完電影以後的下文即刻報銷。 戲院賺錢要賺得如此挖空心思,可見香港地產經濟覆巢之下全無完卵。一對年輕男女進戲院,黑漆漆的,忽然女方說被那個性侵施以輕薄,自稱「受害人」?不,在地產霸權之下,戲院商這個夾心階層才是最大的受害人。 從前的戲院,利舞臺、皇都、高陞,連比較寒酸的灣仔國民、油麻地廣智、深水埗的黃金,還有紅磡的樂都,上映的電影檔次不一,高如《賓虛》,低至《無頭東宮生太子》,映西片的只賣爆谷,放余麗珍靚次伯廣東大戲電影的門外只有魷魚和魚蛋。連零食的檔次也尊卑分明;但每家戲院都有獨立的業主,連地皮經營都有氣派。 那時一齣波蘭斯基的《水中刀》,風格抽象,也可以在利舞臺樂宮上一星期,的士司機中間休息,買張票進去順便歎冷氣。看到有牀上戲即瞪大眼睛,看見他看不懂的蒙太奇則高聲打呵欠,小寐二十分鐘再睜大眼睛,沒有什麼損失。那時的香港戲院造福市民,境況與今日不同。 還有什麼Netflix和網上下載的盜版,請問這一行血淚辛酸還如何經營得下去。說時遲那時快,又多了一片西九文娛中心,這個世界愈來愈令人目不暇給,也愈更令人無從做生意,個個叫苦連天 。

6 年 ago

陶傑:不老的六十歲

特區林鄭月娥及其高智商的心腹局長羅致光,掀起六十五歲領取綜援是否夠老的爭論。 香港有平機會,向來反對年齡歧視。以六十歲或六十五歲一刀切界定為中年或老人,本來就是最盲目武斷的歧視。 因為人分上智下愚,職業也分理性與感性。大畫家畢加索到六十歲才開始進入創作的最旺盛時期。畢加索有赤子之心,愈老愈見童真,拿起一枝筆一張紙,老來筆下除了三尖八角的古怪面孔,就是肥胖女人的乳房和下體。藝術評論專家認為畢加索大師返老還童的創作境界,才是人類現代美術史之最高峰。 若畢加索在巴黎大學美術系任教,六十五歲就勅令退休,校方剝奪其工作實驗室,不准其再擁有女秘書或助理,孤伶伶的畢加索要去排隊領綜援,像香港維園阿伯一樣坐在長凳上看報紙的馬經和風月版,人類就會少了半個可與達文西媲美的藝術巨匠。 但若將藝術、音樂、戲劇、文學等創作行業的人區分出來,不受六十歲年齡限制,則無疑又對其他倒垃圾和做看更的基層人員不公,形成另一種歧視。這個問題,智商特別高的羅致光局長,似乎也想不出一個答案,只能假設人如果活到一百二十歲,則六十歲才算中年。 「智商羅」的論斷,亦有可商榷之處。香港兩大電影創作鉅子邵逸夫鄒文懷,一個活了一百零八歲,一個九十二歲仙遊。邵逸夫六十歲之年正值香港共產黨紅色大暴動,那個張徹剛剛萌芽,李翰祥在邵氏還處於畢加索早年的藍色時期,其風月片和滿清宮廷片尚未面世。 鄒文懷六十歲那年,嘉禾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成龍功夫片創出國際,「隱者龜」也全球收錢。若六十歲就老,思考力和智商退化,兩大老闆被港督下令要退休,哪來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今日的董建華與梁振英,並列為兩大政協副主席,所謂「服務國家」,一個年逾八十,另一個也剛過了六十五,都應該留在家中享受乘地鐵巴士的二元優惠。但兩位老人家,一個為習近平主席的美國外交殫精竭慮,一個為一帶一路發揮餘熱。難道這兩位老人就比西環電車路執紙皮的阿婆人性和權高一等? 是否領取綜援,應該取消年齡限制。每一個公民以自我感覺為主:未老先衰,四十二歲就覺得身體功能退化、並有妻子證明的也可以領取綜援。相反七十多歲雖然住天水圍,但有力在東莞藏有二奶則不准領取綜援。 不可盲目以年齡劃線,應該以醫療報告、老婆仔女證供、大灣區是否有妻妾等其他數據綜合評估,尚有其他社會成就。二十一世紀要有新的標準。林鄭月娥年過六十,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羅局長看在眼裏,遂用曲筆讚頌香港的女特首年富力強,豈料引出一場口水風波,全民錯誤解讀,也只是香港傳媒和議員智商不及局長高而已。

6 年 ago

陶傑:還是獨裁效率高

加中關係陷入建交以來最大困局:被指在中國販運冰毒的加拿大公民謝倫柏,本被判十五年徒刑,遇上了孟晚舟事件,中國即刻加刑改判死刑。 總理杜魯多兩父子出生以來,都沒遇到過這種帶有中國特色的黑色悲劇,一時慌了手腳。二○一三年,兒子總理小杜魯多曾經半開玩笑說過:他最嚮往中國的獨裁制度,因為獨裁可以加強政府辦事效率。 現在中國用一個加拿大公民替小杜魯多實踐「求仁得仁」的理想,滿足了小杜魯多的慾望,可謂相當趣致。 謝倫柏在中國有沒有參與販毒?由常理來說,每年去中國的西方白人遊客數以百萬計,按照中國人「有那麼多人不抓,為何抓你一個」的邏輯,應該八九不離十,不會是無端端在行李裏塞包什麼東西來冤枉。 此人本來在加拿大阿爾伯特省油田工作。在油田工作的人,吸毒風氣普遍,因為日以繼夜,生活苦悶,而且加拿大連大麻都合法,吸點冰毒可卡因什麼的,只是專業中產精英之中一種非常有型和貼近搖滾樂歌手偶像的潮流行為,本來無傷大雅。 謝倫柏沒有人贓並獲,只是另一個中國公民、被指為與他合夥,叫做許青的中國人在大連策劃行動。許青等人在逃,而謝倫柏由大連飛往廣州,準備轉機往曼谷,在機場被捕。 本來各國的運毒犯都要即時人贓並獲:例如在行李搜出毒品,或在家中被破獲。以案情來看,這位加拿大白人最多只是協助聯絡,即使判入獄也是重犯。第一判十五年,以大陸的國情,尚不算不合理。 無端端提升至死刑,明顯是政治報復。因為謝氏二○一四年十一月被捕,查了四年,二○一八年十一月才第一審。一審之後,中國聲稱「發現了新的證據」。只幾星期,突然有新的證據湧現,可見上帝並不站在加拿大這邊,上帝也是小杜魯多一樣的中國小粉絲。如果你相信有上帝、以及幾星期就可以發現新證據的話。 以加拿大總理這種經驗和智商,完全無法解決此一困局。美國默不作聲看好戲。本來如果加拿大甘心做美國的細佬,此事只有請大哥特朗普出頭,在美中貿易談判中加上釋放謝倫柏此一條款。如果由特朗普親自打電話給習近平,通知若六十日內不放人,美國會將中國的入口關稅即刻由十加到百分之二十五,不管其他事項中國讓步與否。 但是特朗普有此「義氣」嗎?在國際關係上沒有事情上不可能,或許小杜魯多親自飛去華盛頓一次,看能以什麼條件來向美國交換。這樣一來,事實就鬧大了。 加拿大不知有沒有後悔與中國建交?七十年代初,尼克遜訪問中國完畢,杜魯多急不及待即與中國建交。在周恩來眼中,杜魯多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西方白左。智商可以遺傳,四十年後出現了例證。 獨裁能令政府辦事更快。小杜魯多幾年前一番話,謝倫柏的父母今日重溫,不知作何感想?中國政府可以再一次向小杜魯多示範獨裁的效率,三天之後即刻執行。但中國很仁慈,這一次向民主的加拿大學習,走一走程序,雖然在網絡上五毛愛國的中國人會一面倒支持中國快點動手,正如加拿大的許多網民也幸災樂禍,呼叫謝倫柏自投羅網是罪有應得。 這個世界永遠是蠢人佔大多數,而且蠢人不斷繁殖。

6 年 ago

陶傑:去上海吃碗麵

加拿大派出國會代表團訪問中國,企圖代表政府向中方當面索人,被中國撥弄去上海,與上海的「地方對口單位」人大機構「進行對話」。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中國帶有輕蔑的安排,連應酬也省回時間。 加拿大國會代表團團長為保守黨議員谷巴。團中還塞進兩名黃面孔:一個姓譚,是中國大陸早年移民,另一位姓石,是馬來西亞華裔。石議員倒沒有什麼,姓譚的那個去到大陸,至少表面上代表加拿大的一方,加國以為可以用這個人令中方覺得「同聲同氣」,鬆一點人情。 此一如意算盤不會打得響。因為在共產黨眼中,你這個代表團塞這件貨色,純粹是「搞小動作」。該議員在中國出生成長,一定是百分百的炎黃子孫。所謂「無論中國人到了天涯海角,永遠是中國人」,香港某電視台多年前的《尋找他鄉的故事》,加上時代曲如《我的中國心》等,已經證明:中國人永遠不會是徹底的加拿大白人。 去到上海,對方人大單位根本不知情。向上海要人,不如來香港問林鄭月娥。牛頭不搭馬嘴,西方政客有時以為自己很懂得中國,在這種地方必露馬腳。 中國對加拿大的態度是輕蔑加鄙視。這一點年前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渥太華,大罵提問中國人權問題的加拿大記者,此事已見端倪。 本來一國外長來訪,人家是東道國,即使提出人權問題也不必黑起面孔,破口大罵。據說王毅學日文出身,出使過日本,可見日本這個高等民族的文化薰陶,在這位貨真價實的愛國炎黃子孫身上的作用,等於零。 受過日文教育如此,加拿大的許多中國大陸移民更可見一斑。難怪中國外交部長百年來人人都只懷念一個顧維鈞,因為顧維鈞十六歲即留學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專修國際法,辛亥革命後一年,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出任袁世凱的秘書和外交部參使。三年後即任北洋政府駐美公使,年僅二十七歲。 這種教育履歷,在那個時代,就確保顧維鈞是一個文明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顧維鈞密切注視遠東,一早看到英法無力顧及遠東利益,中國只能借助美國之力,方可抗衡日本。 一九一七年,顧維鈞才二十九歲,即在政府的密電中指出:「英之於西藏、俄之於蒙古、日之於山東、葡之於澳門,均屬未了問題。而美對我無陰謀,待我以至誠,我正可賴美為助。」顧維鈞力主中國應追隨美國參戰,抵抗日本的擴張。 有此見地還不足三十歲。比起今日四周的廢青,大陸的五毛憤青,清末教育出來的一代,加上美國文明教育加持,到了今日還是中國外交史上唯一的一尊神主牌。 以後的外長,特別一九四九年粗人上任,一蟹不如一蟹。包括據說德文流利的喬冠華。此人一九七一底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到紐約聯合國,出席大會,初步登台,喬冠華故意叫來一杯水,叫聯合國一個代理,拿着一個桶,當眾仰天喝一口,在嘴巴裏漱一通,清喉嚨,然後張口吐出。舉目各國代表大驚,見識了這個自稱有三千年燦爛文明的古老大國的教養。 原來喬冠華這是故意向全世界施下馬威,對於西方價值觀建立的聯合國表示輕蔑。有此珠玉在前,今日的這位來到加拿大大罵女記者,即有迹可尋,是紅色中國的傳統。 話又扯遠了,加拿大的國會代表團能去上海吃一碗葱油麵、一客小籠包回加便好。畢竟加拿大的中國菜比不起大陸的正宗。

6 年 ago

陶傑:禍福不必「逢九」

二○一九年到了,全球都有不祥的預感。英國退歐遇挫,法國黃背心暴動,德國深為伊斯蘭難民困擾,美國的大嘴巴總統不知何時能安靜下來,還聲稱要改組世界大秩序。 二○一八年肯定是未來一場大浩劫的孕育。正如一個魔鬼怪嬰,雖不知在何日降生,但二○一八年,肯定是怪嬰受孕之年。 有人宣稱中國人遇到詛咒,「逢九必亂」:一九八九年六四便是明證。但這種數字迷信並無邏輯:譬如六十年代,一九六七年才亂,一九六九年的香港經濟復甦,殖民地政府辦香港節歌舞昇平。中國的一八九八年是戊戌年方成大亂,一八九九年又沒有什麼事發生,一年之後方有義和團。 若上帝詛咒了中國人,不一定要「逢九」,年年都可以有浩劫。如大躍進餓死三千萬,是一九五八而不是五九年。二○○八年金融海嘯,中國印鈔救市。二○○九年經濟反而重新向好,也是太平的一年。 但是一九七九年,對於世界、中國、香港,卻非常重要。這一年地下鐵路通車,美國與台灣斷交。戴卓爾夫人上台,列根展開競選,而且在這一年競選勝利。一個新時代正在破土而出,中國的鄧小平經濟改革,雖然一九七八年有理論出籠,但真正實踐邁步而且成為定局則在一九七九年。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革命,巴列維國王被推翻,激進原教旨領袖霍梅尼離開法國,回到伊朗就位。從此中東格局改觀,霍梅尼成為一代教主,伊朗從前的世俗伊斯蘭一去不返,整個伊斯蘭世界步向極端,一九七九年是一大分水嶺。 這一年,越南船民大舉進入香港,釀成新的危機。但香港的電視劇,一九七九年進入全盛時期。《網中人》家傳曉戶,劇中廖偉雄飾演的「阿燦」剛由大陸移居,在劇中性格愚昧、好吃懶做、急於求成。「阿燦」成為大陸人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固定形象,以後又發展為「加燦」,感覺承傳至今。 一九七九年又是香港文藝復興的高潮:新浪潮電影各大導演崛起,各有作品推出。時裝店Esprit在銅鑼灣開幕。這一年,香港和大陸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有希望,香港商人開始北望神州,考慮去大陸設廠。深圳、蛇口、珠海,有許多新建設動工,包括溫泉酒店,當然還有廣州的白天鵝。 一九七九年充滿希望,與四十年後的另一「逢九」相比,如果你活過那一年,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地球磁場圍着太陽公轉,角度形勢決定了不同時代的地運。一九七九年,中國和西方都有強人領袖,即使台灣,蔣經國先為行政院長、後成為總統,也是有希望的。一海之隔的日本,進入經濟消費的全盛期。身為香港人,閉上眼睛,想像一九七九這個年份,都有許多幸福的回憶。 香港從此步入十年的大運期,直至一九八九年六四夢想破滅,移民潮爆發。雖然好景不長,那十年經歷了許多焦慮和失望,總的來說還是充滿活力與憧憬。直到天安門火光照夜,香港人才明白:香港的命運與中國人從此密不可分,到了二○一九年,全面驗證。「香港關係法」和「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新的一年成為美國監察和守行為的關鍵。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成語,指古代的黃河並無固定的航道,泥沙大量沖積,黃河路線變形。這個世界加上全球化下無可逃避的香港,何嘗不是一道色彩迷幻的變形虹,而香港只是一片小小的華彩?

6 年 ago

陶傑:火雞和小女孩

一對美國中產夫婦暢遊中國,遊了萬里長城之後,決定去貴州,在一家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兩歲小女孩。 他們把小女孩帶回美國。夫婦另有兩名幼子,看見父母帶了一個中國妹妹回家,兩個男童睜大眼睛,接納了這個新來的小妹妹。 然後這對美國父母把她當做家中的一員,讓她讀書,帶她到迪士尼,與兩個小哥哥一起玩耍,穿上戲服玩「星球大戰」遊戲。小女孩由貴州到了美國,找到了新生命,氣質出眾,自信橫生,可愛活潑,灰姑娘變成了小公主。 不知是這對美國夫婦過於善良,還是另有用心。竟然將收養由第一天帶小女孩回家鄉起,裝扮教養,全部拍成短片,並剪輯為幾集,在網絡公開。 片中的小女孩變成了醜小鴨的主角,看了幾集,目睹她成長為一隻白天鵝,撇開政治因素,人人都會感到高興的。 但要命的是,這幾段片在大陸的網絡風行一時,引起躁動。許多中國網民羨慕得歇斯底里。也難怪,這對中產夫婦,那天決定去貴州,就是這個小女孩中了六合彩頭獎:但若是口袋裏那本Lonely Planet告訴他們:雲南和廣西的風景比較好,中了頭獎的小女孩或不會在貴州,就會另有幸運兒。 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去貴州而不是四川或雲南?因為貴州是少數可以由官方指定讓洋人收養棄女的機構。這就是命運令人浮想連篇而覺得迷惑之處。 當年英國船長義律,由印度洋東來,經過馬六甲海峽來到廣州灣,發現香港島地處的海岸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但義律拿不定主意,繼續北上,發現上海外的舟山羣島。 義律覺得舟山羣島土地面積更大。若由東印度公司想辦法佔領,據有長江三角洲,對瓷器絲綢的進出口,舟山羣島更好。 但義律思前想後還是決定:香港那個深水港,比舟山羣島更佳。雖然港島面積小,但面對廣州,貨物一樣可以由陸路進出。況且有了深水港,可停泊大船,安全更有保障。上海的崇明島和舟山,海洋太淺,大船要停在外面,夜長夢多。就這樣在地圖面前用手一比劃,沉思半晌,義律的巨人之指,終於停落在香港而不是舟山羣島。 芸芸萬千棄養的孤女,為什麼是她? 憑一個航海家一念之差,導致一百年後數以十萬計的難民,由廣東省和江浙不約而同都向南奔。最終經過羅湖橋,在香港九龍上岸,將這個自由的地方,當做另一個家鄉。 中美貿易戰打得正濃烈,這個時候忽然有這樣一段短片,四面楚歌一樣,登陸到中國的網站,這個小女孩,有點像寵物,令人想起感恩節美國總統在白宮一年一度特赦的一隻火雞。 千千萬萬隻火雞,都要走向屠宰場,但美國總統只赦免了一隻。看了這種新聞,即使聖誕節,你有可能不想念強調因果輪迴的佛家文化嗎?

6 年 ago

陶傑:遙寄孟大姐

孟晚舟事件,據說多倫多的香港人漠不關心。溫哥華的僑界天天飲茶,叫一籠叉燒包蝦餃,幾位阿叔茶過三巡,此事必然成為談話熱點。 有幾位香港加燦前輩──都是上了年紀──覺得孟女士到這個年齡保養得好,肌膚吹彈欲破,眉目如畫,簡直可以與羅霖和章小蕙一決雌雄。 但可惜華語片不太喜歡起用中年女星──荷李活的梅麗史翠普還可以紅到七十呢──華語片都捧俊男美女小鮮肉,再美的明星如林志玲,一過三十,只能另謀出路,八仙過海,若以後一樣穿金戴銀,要看各自修行的智慧。 孟晚舟大姐得到假釋,加拿大法院向中國的強大國力低頭。許多華文記者等在孟大姐的豪宅門口。洋人記者也在守候。孟大姐很體貼,替大家買了Pizza,但洋記者認為新聞工作應嚴守中立,將Pizza送給了附近地盤的建築工人。 孟女士簡直可以在家安裝一個二十四小時起居視頻,向中國大陸日夜播放。這位女英雄站在對抗美帝打壓的前線,顯示了民族風骨。與神舟五號的太空人楊利偉相比, 我認為孟晚舟女士體現的民族光榮感猶在楊利偉之上─或許我真的偏心女性,天可憐見,人家孟大姐真的保養得好。 在中國大陸,女人到了中年,氣質花開另朵,並不罕見。斯琴高娃就是一位:拍《似水流年》的時候,她已經不年輕。惟雖過了少女時代,中女的門檻尚未邁進,與香港的顧美華那麼相依相偎,四目交投,如此溫柔的情懷,簡直教人心碎。嚴浩大導演憑此一片,即可留名華人電影史。而此一片憑這兩個女子依偎坐近的這個鏡頭,也令後世難忘。 孟大姐沒有整容,這是特別可貴之處。中國女人年過四十,為何都要往韓國跑呢?激光打Botox已經是極限,再要拉皮往皮底下塞進什麼實在太過危險。或許孟大姐經常往來溫哥華與北京香港,長途飛機坐得好,二萬呎上空氣流湍急,氣壓變化,拒絕不整容,是由生活體驗得的明智之舉。 孟大姐如在溫哥華家中直播,還可以收錢。每半小時一集,每集收看盛惠人民幣一元,續看續付,一切支付寶結算。只須向華為登記一個付錢的銀行帳號,相信孟大姐未來三個月「軟禁」期間,如果還算坐牢,這個牢是不會白坐的。 這就是中國十三億人口市場的威力,加上消費力。美加兩國加起來是敵不過中國的,尤其是加拿大。孟晚舟事件,希望令西方列強得到教訓:義和團是一百年前的事,對抗八國聯軍,令清政府簽署屈辱的辛丑條約。 時至今日,華為挾義和團的冤魂,反攻報仇,西方還組得成新的八國聯軍嗎?看見孟大姐一臉的自信,母愛般溫婉的微笑,我也跟着笑了。

6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