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醫健知多D】情緒病了?怎麼辦? 李誠教授的卸壓良方

本地
2020.07.20
【醫健知多D】究竟我有冇抑鬱症?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受到不同程度情緒病的困擾;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很多人面對工作、學業或社交壓力,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情緒困擾,身體有病要看醫生,情緒病了又如何?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指出,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做的,是學會如何卸掉壓力,讓身心能輕裝上陣。

李誠教授多年來關注市民精神健康問題。

李誠教授多年來關注市民精神健康問題。

譚偉權:李醫生,因為壓力大影響情緒,我們怎樣知道自己有沒有情緒病?

李誠:精神科方面,每一種情緒病都有一套診斷的準則,如果徵狀只是維持一、兩個星期,對心情和生活沒有大幅度影響,是短暫受壓的反應;若做過一些減壓方法後,徵狀沒有改變,還愈來愈嚴重,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就要正視自己是不是情緒患病了。
我們經常說的抑鬱症,並不是說幾天不開心,出去走走就沒事那麼簡單,根據臨牀診斷,抑鬱症最低限度是持續最少十四日,每一日大部分時間,都覺得沒有動力,沒有辦法令自己開心,腦裏充斥很多負面思想,覺得自己沒有用,失眠、不能集中精神、不想做人、體重下降等,嚴重影響工作、學業、家庭生活,這些徵狀全部加起來,才是抑鬱症的基本診斷,然後再分輕度、中度或嚴重的抑鬱症。

遇到沒有辦法解開的難題,你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房嗎?

遇到沒有辦法解開的難題,你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房嗎?

譚偉權:是否壓力愈大,愈容易有情緒病?

李誠:大部分情緒病患者,病發前是因為承受壓力,但要注意的是我們身處的社會,人人都會感覺到壓力,但未必一定有情緒病,所以要看個人有沒有其他高危因素,譬如思維長期傾向負面,童年一些不好的經歷,家庭遺傳等,都有可能令患情緒病的風險增加。
臨牀更常見的情況是,當事人本來能勝任的工作、學業、人際關係,因負面情緒影響,感受到壓力,所以情緒病和壓力,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既因亦果,情緒病患者,在進行一些重大決定前,譬如結婚、離婚、辭職、移民、結束公司等,當處於抑鬱狀況時,我都會提醒他們暫時不要做決定。

人人都有壓力,學會紓緩壓力自然精神又健康。

人人都有壓力,學會紓緩壓力自然精神又健康。

譚偉權:情緒病是生理抑或心理影響?

李誠:情緒病是多因性,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的影響都很重要,這些因素也有互動關係,譬如家人有嚴重抑鬱症,可能遺傳了大腦生理上的分泌失調,如果事事順利沒有遇到困難,未必會引發這個病,相反承受很大的挫折或打擊,加上成長期受家人負面思緒教育或影響,容易憂慮和擔心,情緒病就容易被誘發出來。
正因為如此,情緒病有時需要用生理的方法治療,包括服食血清素,令大腦生理失調復元,如果情況不嚴重,不用服食藥物,靠認知行為治療,研究顯示在治療過程中,大腦的生理會開始變化令患者復元,所以心理和生理有很強的互動關係。

李誠醫生風趣幽默,他認為快樂其中一個原素,是有一顆感恩的心。

李誠醫生風趣幽默,他認為快樂其中一個原素,是有一顆感恩的心。

 

譚偉權:如果患情緒病會不會很難醫好?藥物是不是有很多副作用?我們可以怎樣預防情緒病?

李誠:重症患者經常性復發,可能需要接受長期服藥預防,家庭遺傳成分愈高,復發的機會也愈高,其次是長期生活在高壓力環境下,壓力來源包括工作、子女、婚姻等,情況沒有改善,復發機會也會增高。
新一代醫治情緒病的藥物,副作用都比較短暫,對身體造成的不適也減輕了很多,藥物治療方面,病人生活或工作都能恢復正常,不過仍然要保持六個月服食藥物,讓大腦生理部分逐漸痊癒,我經常說像焗蛋糕,焗十五分鐘外表看金黃色,脹卜卜很漂亮,但拿出來吃的話,中間還沒有焗熟,所以就算沒有表面徵狀,也不能馬上停藥,內裏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全面復元。

譚偉權:情緒病有沒有預防方法?醫生,你平時如何減壓?

李誠:有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做深呼吸練習、散步,運動等,對身體健康都有很大幫助,至於心態方面,懂得感恩,正面和積極的思緒,都可以減輕壓力對情緒造成的困擾;平時我遇到不開心的事,習慣散步為自己減壓,但散步並不是逛街或逛商場,而是有機會接觸大自然,有樹木、花草、鳥聲的地方,走走、看看、聽聽,令自己有機會放下煩惱。

醫生簡介:

李誠是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牀教授(精神科),早在中學時期,已經對哲學、人文科學產生濃厚興趣,他認為身體會病,情緒及大腦一樣會病,病有輕重之分,及早發現能增加治癒機會。

嘉賓主持﹕譚偉權(Gary)

姜濤 星級企業大獎2020 聲夢傳奇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