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醫健知多D】袪濕湯水令脾胃健康 楊靜示範穴位按摩除濕熱

本地
2021.05.03
撰文:徐雲攝影:鍾漢平


踏入初夏,天氣又焗又熱,飲完一杯冷凍飲品好爽,卻會加重體內濕熱,濕氣重容易影響睡眠質素,整個人懶洋洋、頭重重,中醫對袪濕有不少良方,到底怎樣判斷有沒有濕熱?為什麼食療可以減輕濕熱情況?中醫師楊靜除了解構濕熱,還教大家穴位按摩,幫袪助除體內積聚的濕熱。169725095_4509299379083705_9154376218107162666_n

春去夏來,一到轉季特別容易濕熱。
春去夏來,一到轉季特別容易濕熱。

雪子:楊醫師,我們應該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濕熱?

楊靜:濕,可以根據水的狀態來判斷,積聚在肌表,會感覺整個人很重、黐立立,整天頭重重、很疲累,排泄方面,正常情況下大便是條狀,如果濕聚在大腸,大便就會稀爛黏在馬桶上,或者有輕瀉清況,小便也會很黃、很短;有些人會生濕瘡、濕疹,都是濕重的表現;至於熱,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一團火在身體裏面,溫度高會覺得很熱、很乾,舌頭的脷苔很黃,嘴唇很乾等,根據以上的情況,就可以判斷自己有沒有濕熱。

天氣變化容易引起各種不適。
天氣變化容易引起各種不適。

雪子:為什麼轉季的時候特別容易有濕熱?

楊靜:春夏的時候氣溫會升高,天氣熱很多人喜歡飲冰凍飲品,容易在體內積聚濕氣,另外和地理環境也有關係,香港地處南方又是沿海城市,夏天雨水比較多,濕度增加令身體濕氣重,另有一個情況是,如果本身是濕熱體質的人,一到轉季身體很難化解體內的濕熱,濕疹、濕瘡就容易爆發。

雪子:我已經早睡早起很健康,為什麼還有濕熱?

楊靜:人體和大自然息息相關,所以會受季節轉變的影響,就算你很健康,春夏季節的特點,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反應,透過食療的調理,可以改善不適情況,嚴重的話,當然最好看醫生,以中藥或針灸調理,效果比較顯著;如果只是輕微濕熱,一些食材如冬瓜、蜜瓜、鯽魚都能排濕熱,或者用排骨煲一些湯水,包括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茯苓這些材料,都有袪濕利尿作用,排去體內濕熱令脾胃健康,或以小便方式達到除濕熱效果。

薏米、粟米鬚、白扁豆、赤小豆、茨實等都有袪濕功效。
薏米、粟米鬚、白扁豆、赤小豆、茨實等都有袪濕功效。

雪子:長期在冷氣地方,濕氣會不會特別重,應該怎樣做?

楊靜:冷氣不會加重濕熱,反而空氣乾燥,會令皮膚水分流失得更快,如果乾性皮膚,又或者本身有皮膚問題,包括濕疹或玫瑰痤瘡等,因為皮膚已經受損,太乾燥令痕癢加劇,所以在冷氣間工作時,可以加外套或搽一些潤膚霜,避免皮膚水分流失太快,最好再配合一些清潤的湯水,包括雪梨、雪耳或蓮子,煲成甜品或湯水飲用,都有一定的滋潤效果,平時也可以透過穴位按摩,增強脾的排濕功能。

袪濕熱穴位按摩
方法:以點按方式為主,按時有輕微麻痺感覺,每日可按十分鐘

一)足三里(健脾胃運濕),足三里穴在膝蓋外側凹陷位,下方約三指寛的位置。

足三里穴在膝蓋外側凹陷位,下方約三指寛的位置

二)陰陵泉穴(清利濕熱),陰陵泉穴在膝蓋內側凹陷位,下方約三指寛的位置。
陰陵泉穴在膝蓋內側凹陷位,下方約三指寛的位置,按壓有利清濕熱。

三)合谷穴(清內熱),將左手拇指指骨關節橫紋,置於右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指蹼位,指尖位尖就是合谷穴。
58817f9f-8448-47f8-8dc6-9d493417f880-1
按壓合谷穴有助清內熱

四)水分(袪濕),肚臍上一吋位置是水分穴,按壓有可袪濕。

肚臍上一吋位置是水分穴,按壓有可袪濕。

2a7405ee-adf4-4cd8-a3f6-422ca10f60f3
醫生簡介
楊靜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碩士,曾參與東華醫院中西醫協作病房治療計劃,以及醫管局臨牀培訓課程。
嘉賓主持:雪子(鄧詠雪)

姜濤 MIRROR 星級企業大獎2020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