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直向前走,世界也一直在演變,有些事情步向黑暗,有的走向光明。多得社群媒體掘起,世上萬物都能夠成功we connect:它改變時尚圈面貌,過去被忽視的社群(基本上)獲得平等發言權,非白人種、大尺碼、高齡或跨性別模特兒的比例與數量,從天橋到廣告大片,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地球上的何一個人,都不應為單一「美」的標準而生活。
在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中,自信就是自我肯定(Self-confidence),與個人的判斷、能力、權力等的自我肯定有關;簡單來說,只要有足夠強烈的信心,你便能成為想成為的人。「多元化」的趨勢,使不同面貌、富有自信的模特得到工作機會,它不再是身材纖細骨感女孩的專利。當然,昔日像Saint Laurent、Jean Paul Gaultier常常邀請Naomi Campbell、、Alek Wek等非裔模特兒走秀,但當時不過旨在呈現一種異地風情。或許,這是女權主義、批評文化的推波助瀾,令今天的多元步向「大同」的階段,但想深一層,它只是一個短暫潮流,還是將會化成永恆定律?
先宏觀今季時裝周,Dior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如同一眾女性知己一樣,依舊以女性角度發揮女權本色,擺脫男性對美的珈鎖。另一邊廂,Valentino創意總監Pierpaolo Piccioli積極擁抱世界多樣性,首次啟用大碼、跨性別、年長模特,達至一個包容局面。又如標榜瘦就是美的Karl Lagerfeld,生前主理的Chanel與Fendi,紛紛於今季採用大碼模特,服裝剪裁亦比以往寬鬆。
改革的道路從來漫長,以二零一七年時尚集團LVMH和Kering宣布的政策為例,當時表明今後任內的女性模特必須在二號之上,更要醫生證明沒有過瘦,藉此遏止時尚圈的病態美。做法惹來兩極迴響,一方面是讚賞貼地,另一道聲音是部分模特確實天生瘦如火柴,變相針對她們體態。與此同時,有部分人像海地裔美國設計師Kerby Jean-Raymond,批評多元對時尚品牌或集團而言只是潮流,甚至哪些品牌用過plus-size、非白人模特兒會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大事件。
個人則認為,這正是多元最核心價值:不同的人都能發表不同聲音,他們的觀點立場都值得被受關注。在一個擁有固定運作的時裝圈來說,一切的演變都需要重序漸進,不少品牌如Gucci、Prada逐步成立多元化諮詢委員會讓時尚變得「民主」。情況猶如早幾天,我從衣櫃撿起陳年Dior Homme窄身西裝褲,發覺完全不合身,當下心想:我需要減肥還是擁抱現有體態,而將這條褲放回看不見的地方?答案不告訴大家了,但我想,多元,就是不一樣的人都能夠展示自信,不需要過份刻意,你想擁有苗條/隨意的身型、返老還童/見證歲月痕痕的面貌,一一在於忠於自我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