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稍緩,時裝界已然掀起一陣「革命」風潮,反思過去的幾個十年,業界的慣性營運是否走到盡頭。除了近日討論炙熱的時裝周時間表,快時尚(fast fashion)制度的崩塌也是焦點所在。
直至四月底為止,H&M全球近五千間零售店,自疫情爆發以來,短短數月內已暫時關閉75%的店舖;意大利的八間門市更宣布永久關閉,深受重挫。品牌勁敵Zara亦「不遑多讓」,疫情期間關閉逾三千八百間店,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跌緊四分一。同時,美國J.Crew宣布申請破產保護,Gap亦宣布流動資金不足,欠租逾九億港元;英國Topshop數十間英國零售店亦將永久關閉,似乎各個快時尚品牌皆深陷泥沼。
從生產線上觀察,或能審視快時尚的死因。先說廠房,上述品牌多年以來依賴「世界工廠」中國,看中其便宜的勞動力、快捷而批量的生產。但經新冠病毒爆發一役,中國廠房陷入停產狀態,生產線從源頭起癱瘓,從而影響物流、批發、零售等進口的多重環節。向來以量產、款式迅速更迭為賣點的快時尚品牌,自然深受其害。加上疫情在各國肆虐,零售店舖的收入大受打擊,銷售額大跌,但成本未見削減,甚至因生產速度放緩而遞增,自然逼得原本順暢的資金流「乾塘」。Gap、J.Crew等品牌便是如此。
除此以外,有關質素和創意,同樣是快時尚的死因之一。像Gap、J.Crew等品牌皆以量產「百搭」款、「經典」款取勝,設計、剪裁統統欠奉,每年推出之服裝皆一成不變,在云云眾多時裝品牌中,它們自然不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而H&M、Zara等品牌,推出的服飾固然款式眾多,但耐用度、舒適程度、原材料質素卻一直為人詬病。根據Net-a-Porter、Target、Aeropostale等時裝網店的資料,材質舒適的休閒服、運動服和睡衣的銷量均有顯著提升,即使未見折扣依然暢銷,可見肺炎一役讓客人的消費模式有所改變,將以往著重急速換款,改為看中質素。難怪時裝數碼平台Lyst亦在月前表示,「慢時尚」正緩緩抬頭,改變整個業界的營銷模式及生產制度。
曾拜讀一篇專訪時尚策略公司Al Dante創辦人Patrizio Miceli的訪問,他指出:「時尚制度的衰敗,始於奢華品牌試圖採用快時尚的營業模式。奢侈品、工藝品的生產節奏不能,也不該搶先推出,然後默默被淘汰。」在高級時裝品牌以外,其實所謂“affordable fashion”和快時尚的營運亦是同樣道理。否則,生產大量無人問津的劣質服裝,不僅客人無從選擇,更為地球增添更多因浪費濫造而來的負擔。可幸消費者的思維,終於在疫情期間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