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擁有超過半世紀的紋身歷史,說長不長,但絕對精彩。從第一代紋身師、第一間紋身店,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全賴行內人的傳承精神,紋身師Nic就是其中之一位本土紋身界的重要人物。從教師兼獨立音樂樂手,到成為紋身師,Nic那藏於太子唐樓裏的紋身店美華紋身內,收藏了香港的紋身歷史,也讓世界各地的傳奇級紋身師駐紮店內,為香港提供了一個與國際紋身文化接軌的平台,這一切為的是保存昔日的本土情懷,也讓香港的紋身歷史得以繼續流傳。
“Tattooing is something that trib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been practic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existence. It’s also magical that you can put something in the skin that will stay there, and not be rejected by the body. ”——Nic
經典永續
二十幾歲時熱衷於樂隊演出,Nic經常周遊於美國及歐洲等地,被刺青客包圍的他也漸漸萌生了對紋身的濃厚情感,機緣巧合下便辭去教師一職,一心一意走上職業紋身路。「對於任何感興趣的事,音樂也好,紋身也好,我都會尋根究底,追溯它的根源與歷史,因為我想知道,從前的紋身師是怎樣一路走過來的。」正因爲懂得歷史的重要性,令他更覺好好保存舊物的重要性。「美華」一名,源自爺爺的理髮店,唐四樓內依舊保持濃厚的舊香港情懷,花地磚、舊招牌、手撕日曆,以至日本紋身大師Horiyoshi III(三代目雕佑西)拜訪香港紋身傳奇Ricky和Pinky的舊照、老字號紋身店新奇紋身的門牌、每一個自己做過的紋身的轉印紙……全都一一保存在美華紋身裏,「通過了解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誰。」說是重情也好、念舊也罷,Nic對於過去的珍重讓我們在半世紀後的今天仍得以一睹那些輝煌的曾經。
「現時我已不會在紋身圖案裏找靈感。」Nic的紋身風格並不是來自那些由別人所創作的作品,而是自己的所見所聞。「世界各地的廟宇、布匹上的傳統花紋、陶藝、木雕……這些東西才是我的靈感來源。」Nic的作品辨識度相當高,線條俐落而優雅,滲透着濃厚的中式美學,是他對傳統文化的致敬。現今社會自我宣傳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紋身界也不例外,在本地紋身師都想盡辦法增加自己的曝光率、開拓客源時,Nic卻認為擁有一小群欣賞自己的客人更難能可貴,因為對他而言,紋身師與客人之間的關係非淺,「與客人之間的情誼有時甚至比紋身本身更重要。」香港的紋身文化不如外國那般久遠,有時候我們對紋身的觀念依舊停留在單方面的「我想紋這個、我想這樣紋」,忽略了當中最重要的溝通,也缺乏對紋身師的尊重;有的人甚至不懂得尋找相應風格的紋身師,想紋old-school風格,卻找上了tribal風格的紋身師,把紋身師當成「萬能紋身機」,這樣的風氣實在要不得。
美華文化
遊歷是Nic成為紋身師的契機,也成為其此後不能或缺的靈感泉源。當中不乏令他畢生難忘的經歷,二零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時他正在當地參加紋身展、曾經獲邀請到孟買紋身展擔任評審、與美國紋身大師Jeff Gogue攜手組織紋身研討會「每次遇到不同國籍的紋身師時,單靠觀看他們工作,已能夠從中學到不少技巧與竅門,當然更重要的是從不同地方的紋身文化、精神當中獲得靈感」。其實無論做什麼事情,固步自封都是大忌,更遑論紋身本來就是以人為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自然是紋身的靈魂所在。除了到世界各地駐店,Nic的店裏更是長期處於聯合國般的狀態,國外知名的紋身師三不五時進駐店內,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就連行內紋身師都會抓緊「集郵」的機會。連結世界各地的紋身文化,也算是美華獨有的文化。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紋身是生活方式、身分的認同感、一種儀式、表達情感的方式、人生的記錄」對Nic而言,紋身有千萬種意義,絕非只停留於皮上的藝術,即使是跟傷痛的回憶連結,也可以變成治癒人心的良藥。「我有一位相熟的日本客人,曾經的濫藥問題令她身上留下不少疤痕,後來她找我紋身,為她遮蓋疤痕的同時,也見證着她的重生。」Nic經常笑說紋身是個服務行業,旨在幫客人解決問題,不只是將圖案放在客人身上而已。幫客人遮蓋紋身也許是「服務」,但陪伴一個人走過人生低谷則是另一個層次的事情。「大多數人對紋身卻步,都是因為其『永久性』,因此我覺得信任是紋身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你要相信你的紋身師,相信即使紋身有些許瑕疵也不等於世界末日。」很多人對紋身感到擔心、恐懼,但仔細想想,人的身體本來就不完美,又怎能期待一個完美如電腦打印出來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