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8月搬來宜蘭,時間一點都不似預期的慢慢地過,一眨眼便住上一年多,忙得很呀!
台灣的國民中、小學(即是政府學校)比香港學校大約早一星期開學,我們八月中到步,急急忙忙第一件事就要搞掂兩個小朋友的台灣戶藉——國民學校隨學區分發,有點似香港的中小學派位,也是按住址所屬學區來決定入讀哪幾間區內學校——瞬即拿着戶藉滕本入紙心儀學校,才可換來一張正式取錄他們入學的證明文件。當時,每日走過雪山隧道來回宜蘭台北,一條雪隧坐足10分鐘,小朋友覺得新奇好玩,大人只有乾着急,深怕掛萬漏一搞到入學有誤,咁就弊!
裙甩褲甩趕驗身趕辦證件趕做校服,偏偏就是兩場開學班會沒法趕得上參加,幸好台灣人,尤其台灣老師十分十分十分細心,主動抽時間私下約我見面,詢問關於這兩個新來報到的香港學生的一切:性格啦!喜好啦!學習習慣啦!家中狀況啦!每一位老師閒閒地一傾便三粒鐘,分享他們作為老師的專業意見,分享台灣學制的現況,分享親子相處的容易和困難,總之,甚麼都傾,甚麼都問(就連我幾歲、結婚幾年、做過甚麼工作照問!),我忙於穿梭學校來來回回,校長、訓導主任、班主任輪流接見,同一番說話得要重覆交待講上三、四遍。
我唔覺得煩,倒有一種睽違已久的人情味滲透嘴邊,每天重覆講着「個人歷史」,細聽他們的意見,還有看見他們留心聆聽的表情,感覺十分實在、十分真實、十分親近。
N年前,阿媽先見之明,安排我去台灣讀大學,大抵她一心只想提供眼前這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女兒多一條出路而已,沒想到當時的台灣政府,還會無償地發給每位僑生一張身份證(據聞我已是最後一屆享此福利!),第一天拿到這麼一張淡粉紅色薄薄的手寫版過膠卡紙,想起香港的smart ID card⋯⋯一看就知這僅是國民政府搪詞要善待華僑的客套慣常,那麼多年了,人家願給,我便收下吧!沒想到,一張過膠卡紙,竟成為N年後的我失驚無神帶着老公兒子離港「回流」台灣的唯一依據。接下來,我只需為老公兒子們辦理依親移台手續便可,相比之下,愈來愈多香港人得需先掏腰包實牙實齒拿出160萬港幣來台投資,才可辦理移民,我們一家除了感恩,只有感恩。
從今之後,我便是名正言順的台灣人。
待我處理好一切瑣事,靜靜地坐在家中梳化(其他傢俬還未運到,只得一張梳化。),趁機檢視一下我們一家四口未來的生活型態。宜蘭於我,原是一個嶄新的地方,不似台北的熟悉和親切,當時,我甚至沒法在這麼一個被不少香港人台北人視為後花園的地方,找到一絲歸屬感,就連一丁點情懷也沒法從心中冒起來,只得一股落寞與徬徨,是始料不及的陌生!
移民,等於跟自己的根一刀兩斷,雖說台灣與香港只一海之隔,然而,走過台海,迎面而來將是怎樣的生活?跟以前的差異有多大?如何應付過去?這問題,直至住下來一年後的今日,我仍然在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