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CHANGE, THE WAY YOU LOOK AT THINGS, THE THINGS YOU LOOK AT CHANGE
盲點,最早由法國物理學家Edme Mariotte在十七世紀發現,他在法國皇帝路易十四面前展示了有關盲點的實驗,讓兩個人相對站好,彼此相隔兩米,右手伸直,向上側舉,閉上左眼,並用右眼注視對方的右手掌,兩人都驚奇地發現對方的頭沒了,只留下身子。
事有湊巧,路易十四一直與時尚有關,興建凡爾賽宮,推動奢華時尚的生活,不難想像盲點總常出現在美麗的事物中。長有眼睛,不等於視野清晰。人之善惡,時尚或流行,女神或如花,就算有一面鏡子,事實再如何擺在眼前,眾人因何審美論醜,關乎一種看見;要看見,從內心開始,眼睛只是一個鏡頭,如果立場是思想上的一種盲點,審美就是良心的一場爭戰。我美嗎?她醜嗎?當我們嫌棄醜陋之前,請先從良心開始,選擇性失明是偏見的一種寄生蟲,世界的紛爭始於美麗的事物被遮蔽,盲點來自我看見你的看不見、我看不見你的看見、你也看不見我的看不見和你看見我看不見你的看不見。
我們怎樣才可以擦亮眼睛,讓我們終於看見?
由一種相信開始。
請你相信真正的美,來自一個人的內心。請你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美的可能性。請你相信鏡子裏的自己很美。請你相信美麗從接受自己的缺點開始。請你相信一個人無論穿戴什麼,只要內心正直也很難醜到哪裏去。也請你,請你相信有一種美是一種光茫,慧黠的目光散發的一種堅定,是美的氣質。修養與道德能叫人神采飛揚,哪怕我一身其實半邊傷痕;內心的淨土,審美的標準其實能輕易跨越年紀、種族、先生缺陷、主流標準的限制,只要從此你不再放大自己的缺點。你還是不相信嗎?還是看不見嗎?還是跟自己過不去嗎?你還是為了3公斤脂肪而悶悶不樂嗎?還是為了滿臉星星雀斑而別過臉嗎?還是為了生命中已消逝了的青春原地踏步回首昨日嗎?你還是為了先天生的疾病而介意別人不必付代價的目光嗎?還不能珍愛自己的身體嗎?還不欣賞自己的高度而日夜受高跟鞋的折磨嗎?你還是你還是你還是無法看見自製的盲點嗎?
有一個美國社會實驗,畫家與嘉賓分隔一道屏風,看不見對方,畫家單憑聽到嘉賓形容的自述下筆,事後每個嘉賓都表示極之驚喜,沒想過筆下的自己是恁地美麗。
從來愛與恨,何須證據。
《聖經》有一句家傳戶曉的話:「那沒有看見就信的人有福了。」當我們相信自己內心,已經看見美麗的端倪。看不見才用得着信心,當已經有信心的時候,用不着看見。這種美麗的信心是一種單純,單純但不是天真,在紛擾的世代是一種力量,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
內心,英譯heart,《撒母耳記上》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Do not consider his appearance or his height, for I have rejected him. The LORD does not look at the things people look at. People look at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 LORD looks at the heart.” 相比起heart這個字,我更喜歡INNER含蓄但更廣義的意思,萬事萬物不一定有一個心,但也一定有它的底蘊,耐人尋味就在那個地方展開,因此《明周》時裝正式進入一個號稱 INNER的時代。過往我們一直倡議風格,而非寫時裝,因為時裝會過去,風格卻是永恆。INNER的意思,代表內心,《明周》重新定義時裝,不單從外表說美醜,而是深入內心,發掘有價值的東西。所謂的時裝,人總是單憑外表,外在的美豔是一種時尚,然而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美麗,那叫氣質,氣質來自修養,有好的品格,相由心生,外貌不會差到哪裏去。有氣質的人,年老只是一個數字,內心的美總叫人活得年輕。
INNER亦是承先啟後的一個時代,我們這代人延續了《明周》重視深度故事的傳統,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將社會上小人物的大意義與時裝與美容的範疇結合,寫出擦亮眼睛的心靈文章。
擠醜陋的人種到底是關乎人類命脈的延續與物競天擇,還是一種純粹自大的欺凌?INNER第一期,我們邀請了九位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他們都是傳統社會審美標準下的犧牲品,天生長滿污黑隆起黑點患有皮膚癌的患者、連頭髮和眼捷毛都是天生白色的白化病人、成年了也只有120厘米高的侏儒症患者、全身長有白蝕圖案的空手道運動員、年過六十仍打扮年輕的婆婆、全身長有如銀河星宿無數雀斑的女孩、190磅無意減肥的加大碼衫年輕網店店主……他們各有故事,各自精采,更重要的是有非常美麗的內心。
INNER,為世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