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水晶與神秘能量的傳聞在近數十年總是不絕於耳。而根據非正式觀察,每逢經濟低迷或社會狀況不穩之際,水晶市場便愈趨蓬勃;尤其後疫情年代,「水晶治療」(crystal healing)甚至成為全球風潮,與所謂「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共振,形成龐大的商機。綜,合各媒體報導,全球水晶市場的商機高達十億美元潛力!
對水晶有興趣,全因覺得此物神奇一一神奇不在於它的「能量」確切為我帶來正面影響,而是有關 「相信」的力量。專門研究風水與物質文化的台灣人類學家咖啡海,專門分析有關水晶產業的全球供應鏈與商品文化現象。他在田野調查中得知,台灣在九O年代前根本就沒有水晶改變風水的風俗民情,水晶突然「發燒」更多來自商人炒作,而後連帶推動水晶礦石開採、加工、批發零售等產業化過程。近年所謂「水晶能量治療」的熱議,儘管早己被一眾科學家與醫學權威嗤之以鼻,人們仍對此種「偽科學」樂此不疲,甚至不少媒體雜誌亦樂於參與「推廣」晶石的 「神奇」,如此現象大概不是一句「愚民」就能解釋的。
安慰劑效應與補償邏輯
從科學或醫學角度而言,水晶礦石大概不能真的有病醫病無病傍身,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它們的確帶着某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或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就是說,只要你相信它有效果,它就會有效果。當「相信」轉化成心理暗示,它的力量何其強大;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種「相信」從何而來?為何「相信」水晶與礦石而不是更「合理」的其他東西?或許我仍要大膽假設,這種現象仍與群眾心理有所關聯。
在文化研究與精神分析的學說中有着所謂「補償邏輯」(compensatory logic)的講法:簡單來說,人們偏向將自己的匱乏(lack)於潛意識中投射在另一種追求上,而後者其實只是慾望的移置(displacement),並非真正能夠填補心理上的缺失。若將此理論放在水晶市場的觀察上,我們大概會發現,群眾對現實社會、經濟、政治等議題的失落或失望,總會轉化成不同的行為模式以作心理補償。後疫情時期,人們似乎對封關時的焦慮不安與挫敗難以忘懷,儘管經濟復甦但仍未恢復往昔狀況,隨着地區衝突與局部戰爭爆發,全球政治和社會不穩更導致人心不安。身處外在困局無解的時代,專注個體身心靈的「新紀元」思考(或,「信仰」?)似乎更加吸引,連帶水晶礦石在能量說的包裝下,成為動盪年代的熱銷產品——若用幾百塊購買一塊石頭就能為我帶來健康、財富、運氣甚至勇氣、表達能力、效率,即使too good to be true,這種誘惑仍是讓人難以抗拒。
回歸自然之美
其中一個受訪者說得精闢,水晶礦石之美根本不需要多餘的「故事」襯托包裝,它們本身就已經足夠讓人驚嘆。常說「巧奪天工」,如此「天工」不正正是靈巧匠人一生追求的嗎?設計師透過利用結晶過程創作獨一無二的珠寶首飾,同樣是試驗與模仿自然為科學與藝術帶來的技藝。講究水晶「能量」、「功效」、「治癒」的大有人在,但不少收藏家亦另有獨到眼光,學會欣賞原礦的晶體結構,甚至有部分自然形成的礦物,自帶完美幾何形狀,又有部分礦石共生,顏色、折射、反光甚至不應天上有。即便沒有「故事」與「包裝」,它們的存在其實自有意義。
若想細看礦石自然之美,並了解當中奇蹟,大概沒有比礦石與珠寶專家更適合擔當引路者。即日至10月31日,L’E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與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合作(Mineralogy Museum of Mines Paris – PSL),於K11 Musea舉辦「礦石奇珍」展覽,從自然、珠寶、科技、藝術、太空五大主題出發,展出近四十件珍稀原石及礦物展品,深入了解礦石與人類歷史、文化、科學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你相信礦石有「能量」嗎?大概真的有,但不是某種虛無飄渺的神秘主義信念,而是確實影響、啟發文明的的奇蹟。
展覽資料:
「礦石奇珍 Journey with Minerals」
地點:L’E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8號K11 Musea 5樓510A室)
日期:即日至10月31日
時間:1:00pm-7:00pm
展覽免費入場,提供粵語、英語及普通話導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