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並達成共識。」
在香港教育下長大都會有聽過這句。小組討論,互相說服、考慮、遷就,達成一個各方接受的結論。回想當時,每個人都是很努力表達,與其說「討論」,不如說「說服」,一個單方面的溝通,大家都希望自己觀點被認同,沒有多少人願意主動放下己見,為大局達成共識,很多都是時間所限,為了分數着想而轉軚。
這「達成共識」的教育似乎並沒有確切的效用,大家考量的是分數和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迫使共識是因為時限的存在。
而現實中的時限是一個估算,達到共識前,多少群體被影響?
想起《An 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中的一幕,全球暖化後的熱浪襲擊印度,一個婦人頭頂貨物舉步維艱,因為高溫的瀝青使其拖鞋底部溶化,每一步就似在掙脫泥漿,終究還是掙脫不成而跌倒。也想起《壞農業: 廉價肉品背後的恐怖真相》,書中提過,各式各樣的密集式農業如何扼殺周邊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命,還未算上後續沒法逆轉的污染。
又想起美國和加拿大的艾草松雞,因易於追蹤和數量穩定,是環境保育學家用於估計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指標種,可是在特朗普上任後重啟一系列對環境做成破壞的作業,令其成為瀕危物種,同時代表著整個生態系統正面臨危機。一個推翻舊有共識的結果。
不過,這些只是世界的小角落,失去共識,也過了時限的角落。
我們和這世界有共識嗎?或真的有試著達成共識嗎?
寧願失去分數,亦選擇堅持己見,沒遠見的做法,大家會選擇嗎?失去「分數」,是有多理想、多值得?停止家暴的呼籲突然出在腦海中,「贏咗埸交,輸咗頭家。」
這個地球,這個家。你會怎麼選擇?
這個家的時限有多少?幾十年?視乎甚麼角度吧,每分每秒都在失去,一分一秒的時限。時限過去,物種開始消失,馬爾代夫正在被淹沒。很多都只是剛巧不在眼皮下,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The World Counts則記錄着這些存在,每秒都在上升的消耗、污染及受害者人數等。
每秒每個小節,世界都因你而變。改變己見,達成共識,才是討論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