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在沒名份手指上的小玩意,背後卻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從礦石開採、切割打磨到出產,消耗大量水和能源,採礦廢料中的氰化物、汞等劇毒的化學物質會滲入土壤和食水,無不涉及大量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和資源浪費。近年「永續發展」是小至個人、大至企業都關注的議題,連珠寶界也吹起了綠色風潮,品牌不只再埋頭製作首飾,更在乎社會責任和價值的傳承,開始使用道德採購的黃金、可溯源的鑽石,讓珠寶持續閃耀不滅的光芒,背後也能如它外表般亮麗迷人。
從礦場到零售的監察者
在二OO五年成立的「責任珠寶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起初只有十四名成員,旨在從礦場到零售的供應鏈,為珠寶業訂立包含包括道德、人權、社會權、環保的標準,再由合資格的第三方審計員審核,從而獲得協會的認證,目前已有超過上千名會員,Boucheron、Chopard、Cartier、Tiffany & Co.、Piaget、BVLGARI、Van Cleef & Arpels等珠寶品牌亦在其中。
與淘金者的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不只限於咖啡,Chopard於二O一八年宣布腕錶和珠寶成功實現100%符合倫理道德準則金原料(Ethical gold)供應鏈的目標,指在黃金生產的過程中,達到尊重人權、愛護自然環境、公平貿易等規範,是全球首家直接協助採礦社區的品牌。而上年更與瑞士改善黃金聯合會(SBGA)合作,向哥倫比亞喬科省的手工淘金者(Barequeros)採購金原料,他們需獲取特別許可和合法註冊,採用水閘和溜金槽等手工設備,以當地傳統的冲積採金技術淘金,開採方式不會用到水銀,保護了當地的獨特生物多樣性。
公開鑽石來源地
電影《血鑽》(Blood Diamond)於二OO六上映,就如當頭棒喝讓全世界看到了璀燦鑽石背後那不堪的一面:內戰、血腥、軍火交易、公平正義,看起來純淨無瑕,實際上是非洲人民在殖民時期的血和淚。Tiffany & Co. 早於二O二O年開創先河,公開獨立註冊鑽石(0.18克拉或以上) 的完整工藝過程,Tiffany鑽石證書上的資料,了解每顆合格鑽石的出產地,以至進行規劃、前期工序、切割、拋光、評級、品質保證和鑲嵌的國家或地區。「I do.」二字重於泰山,在婚禮上代表着人生開展新一個篇章,也可以是對地球的承諾,為環保議題出一分力,是迎接更美好將來的一份盼望。
“Every time you spend money, you’re casting a vote for the kind of world you want.”—Anna Lappe
(「每一次花錢,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