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發光的布,於時尚界而言當然是不常用的物料,然而眼前的陳芊瑞博士甫見面便斬釘截鐵地說自己不是「光纖布之母」:「市場上其實已經不乏光纖布,但我們的光纖布是第一款針織(Knit)光纖布。」陳博士雀躍的眼神,告訴我這着實是紡織界的一個創舉。
非為炫技而做
針織光纖布與市場上已有的梭織(Woven)光纖布,差別在於梭織是以經紗和緯紗垂直交織而成,針織則是將紗線或長絲構成線圈,再把線圈相互串套而成,所以彈性大,而且較透氣和質感鬆軟:「梭織手感會硬一些,有點像塑膠的特質。」的確,一開始聽到光纖布這個科技感重的名字,筆者幻想它是硬繃繃的質地,豈料摸上手卻柔軟如針織頸巾,負責研發的陳博士就在光纖與布料之間樂此不疲,她始終認為,要以人的角度看待布料:「正因為我們是紡織背景出身的,我不止是想炫耀出最厲害的技術,技術可以容許我在服裝上變出一個電視機,但我已經有電視機了,不需要再做一件電視機衣服,我想做一塊布料,能在不知不覺間增強user experience,而不是團隊純粹為了想show off而做。」
走在「服務人」的軸線上
陳博士口中的user experience,指布料的手感,也指向光纖布的用途,她邀請我們走進一個密閉的光纖布展示空間,這無疑是進入衝擊視覺的互動廳,貌似縮小版的草間彌生沉浸式體驗,輕輕凌空揮手,觸發微小的相機感應,光纖就會隨着手的方向從藍色變成紅色,改變整個環境的感覺,有點像在玩遊戲。但等一等,好玩歸好玩,這有實用性的考量嗎?AI光纖布的研究工程師JJ Tan說,應用光纖布的範疇有三:時裝、室內設計、復康,無論是哪一個用途,都走在「服務人」的軸線上:「我們與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合作,在地區康健中心設置了三幅像這樣的AI光纖布,大家沒事做可以跟布來點互動,可能是擺動手勢,或者做一些身體動作;光纖布能鼓勵他們多些伸展和刺激多感官。」用肢體來觸發光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拉近用家與布的距離,陳博士進一步解釋:「有人問何不用聲音和臉部辨識,非要手勢識別(gesture recognition)不可,那是因為動作能跨越文化、年齡和各種能力,你不需要一本很厚的說明書,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直接得到布料即時的反應。」方便人的生活,科技本來就應當如此。
重點是人
人一出生就被布料包圍,往後每個場合都有布的出現:「所以即使布料有簡單的變化,你生活的環境就會有很大的改變。」我們談的是AI,但「人」這個字總離不開陳博士的嘴巴:「我們的研究是以人為本的研究,想解決人的疑慮,團隊有工程師也有設計師,研發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了解我們的用家,例如第一款AI布料用上手勢識別就是想打破邊界,所有人都能用到。所以如果有用家反映我們的研發可能不適用於某些環境,或者想要更方便的用法,我們就會改進。」
科技一直在進步,AI相關的技術開始接管時裝界,然而陳博士提出了重要的一點,提醒我們不要在這個真實與虛擬交織的世界中迷失:「當下AI的設計技術很馨香流行,但很多時這些技術只專注於圖像(image),用於virtual world,然而我們的團隊強調的是以人工智能來處理現實世界中,你摸得到、用得到的東西。雖然虛擬世界十分重要,但我們仍然存在於real world。」 AI人工智慧讀取和運算出千百樣可能,有如小藝術家,但始終沒有判斷「美」的能力:「它就像一個打字工具,你可以用它寫很差勁的文章,AI同樣只是一個媒介,你喜歡如何使喚也可,執行的責任落在使用者身上。」
比起曲高和寡的AI時裝,陳博士在意那些用家的真實感受,還有人本身的價值:「我一直感覺人工智能是一個工具,特別以設計層面而言,機器不能代替你體驗手感,它可以給你意見,但你自身的背景、環境、此刻的感受,它都不能理解,至少現在仍未能理解。人類仍然非常重要,感覺它奪走了我們的工作嗎?那代表我們有其他的工作要做,要負責設計人工智能,用其他方式來貢獻社會。」